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 -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标的要求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1. 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2.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二、教材分析1.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2.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图 3.1 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 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2)能运用图 3.2 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3)能绘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1.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2 -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水循环运动,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思路复习引入→复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引入水圈案例分析→引入长江为案例,分析水体相互关系和水循环案例内容学习目标长江流域水体的分布→地球水体的类型长江水源的来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动力、类型→归纳水圈的特点水的三相如何变化,水的空间分布如何变化→水体之间通过水循环的环节相互联系,并伴随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