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毒物黄曲霉素,就隐藏在这些食物里~ 有一种毒素,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 类致癌物,是目前发现的稳定性最高的真菌毒素,一旦形成,很难去除。它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黄曲霉毒素( AFT),又称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土壤当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 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1993 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 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 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 将其分为 B族和 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 20 余种。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危害黄曲霉毒素主要损害人及动物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 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研究表明,在肝癌病人中,与黄曲霉素接触较高的人群远远高于正常饮食的人群;黄曲霉毒素也可损伤肾脏,还会降低免疫能力。黄曲霉素多大剂量可以致癌呢?黄曲霉素 1mg就是致癌计量。 国内外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都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例如我国规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应低于10 微克 / 公斤,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 M1含量应低于0.5 微克 / 升,婴幼儿奶粉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M1,代乳品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 B1。我们有时吃到的苦瓜子、苦花生, 就很有可能含有黄曲霉素。不过这样剂量非常小的摄入不用担心,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 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体外。黄曲霉素可能隐藏在这些地方发霉的花生、玉米、谷物、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里最容易藏有黄曲霉毒素,如玉米、 花生等, 一旦霉变黄曲霉素含量就很高, 特别是花生最容易滋生黄曲霉毒素,如果一包花生里有一颗花生霉变,最好将整包花生都扔掉,因为黄曲霉菌是以孢子形式传播的,食物极易牵连霉变;还有大米、小米、小麦、豆类、薯类也会含有黄曲霉素,因此如果米饭有异味了最好不要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