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片的观众养成:电影具有自我教育和世界观养成功能第 51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明日颁奖。在从 364 部影片中产生的提名名单上, 《白日焰火》 、《推拿》、《黄金时代》三部文艺片分别获得了8 项、 7 项和 5 项提名,三者还将在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头奖项上形成争夺。此次,北青艺评就艺术电影的话题,分别采访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委会执行长闻天祥在内的 4 位电影人,就艺术电影在院线、电影节中的定位、选片标准,艺术电影的观众培养等话题进行探讨。选片:你的审美决定我的品位?北青报:如果说商业院线的排片是以“迎合观众口味从而获取票房”为依据的话,那么对于艺术电影放映机构的策展人而言,在策划、 选取影片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在选片的过程中,是会“夸大”还是“规避”个人的好恶对选片的影响?选片依据主观意志还是客观标准?闻天祥:既然有策展人,就不会规避人的因素,坦率讲,就是策展人的选择和规划决定了影展的质量和个性。当策展人的“主观”运用得当的时候,不仅可以让观众耳目一新,还会有机会提携原本被忽略的影片以及影人,甚至培育出长期支持活动的影迷,这都是策展人的“魅力”所致。策展人要引进的,不该只是观众想看的电影,而是会改变观众的电影。谢萌:除了策展人本身的选片品位外,放映机构自身的定位以及它所面对的受众反馈也会成为选片的“客观”依据。比如比较大众的平台选片会更适合大众,而先锋一些的场所就会有更先锋的尝试。卫西谛: 策展人在选片时会有主观意志,但也会有客观标准,比如参照国际电影节的奖项、影片在公认的电影史上的地位等。单佐龙:我觉得商业院线排片主要是将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商品形式,是对观众的“迎合”,观众要看什么就排什么;而电影节或艺术电影放映机构选片则是“引导”(或者说 “预测” ),是希望观众看点儿什么就选什么,是为中国电影观众预测未来的观影方向,也是对普通观众进行电影社会教育的过程。商业院线在寻找一种观影旨趣的绝对平均性,而电影节注重开阔度和可能性, 正是因为这种开阔度与可能性的广阔,我们才更需要有策划性,而策展人的主观性这时候就成了电影节特色和优势的保证,因为如果都采用统一的客观标准,那所有电影节也就大同小异了。具体而言, 每个电影节因自身定位特色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选片标准,具体到每个单元也会不一样。 比如竞赛单元的选片,前提是电影在整体艺术性上表现出优异的品质,对美学方面也有着严格要求,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