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摘要文化史的教学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为广阔老师所忽视的部分,由于中考的现实性,在常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育,使之丢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本文即以人教版七年级最后一课《时代特点鲜亮的明清文化(二)》为例,通过对本课的一节公开课,一方面探究教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呼唤历史老师们要加强对中学历史文化史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文化史;历史教学;时代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1-0086-02 在初中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文化史部分是比较全面、系统反映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基础内容。通过学习文化史,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比较集中地、系统地领略到有关中国优秀文化的全方位教育,同时还可以拓宽文化知识视野,为个人在以后特定领域的进一步进展,提供必备的文化修养及基础知识。可以说,文化史的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学历史课上关于文化史部分的教学却令人十分担忧。 现行的人教版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对文化史部分首先表现得就不够尊重,教材在编排中把文化史都集中置于某单元之后或教材最后一章进行描述。这样的编排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样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弊端,将所有的文化史内容浓缩于一个角落,一反面割裂了文化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之间的联系,使之变得孤立,缺乏系统。另一方面,也使得老师与学生对此内容自然而然地先入为主地轻视与忽略,最后导致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文化史的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无法真正体现出其在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和提升其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时代特点鲜亮的明清文化(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也是一节讲述明清时期的文化课,课文以明清时期的小说为重点,辅以对这一时期的书画、戏曲的介绍,对这一课的讲授,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列一张表格,将之分别归纳为文学与戏曲艺术,然后将相应的知识点对应其中。这种方法应对中考无疑是有效的,结构清楚,纲举目张,然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多少触动却未可知。其实,明清时期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被称为“四大名著”的明清小说,还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都是我们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题材,是我们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抓手。因而在这一节课中,我决定尝试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