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word 文档 下载可编辑 核心观点: 孩子们的不幸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不幸福的源头来自家庭、社会及学校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启蒙教育过程中,培育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行为操守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修行修为的道德操守。 我们都很关怀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但很少有人关怀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幸福的。现在的教育围绕着应付考试而转,为了升学,学生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学习量很大; 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进展及成长联系在一块,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不堪重负。这给他们的身体、智力、情绪、人格、行为都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有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属于幸福指数最低的群体之一。 学习是人生存与进展的一种本能和社会现象,主要依靠人的兴趣和爱好来推动。但是,现在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及社会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本身的探究性、兴趣爱好造成损害。这些外部的因素,只能让孩子承受来自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家庭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无法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无法幸福、欢乐地学习。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的不幸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笔者认为,孩子们不幸福的源头来自家庭、社会及学校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多数人对教“”育的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接受教育就是学习知识。启蒙教育,所谓 发蒙 就是“”“”“”要 求知 。但教育绝不仅仅是 求知 ,在某种意义上说, 求知 仅仅是教育里面很有限的一部分。在启蒙教育过程中,培育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行为操守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修行修为的道德操守。 “”第二个误区也跟 求知 有关系。大家都认为早教非常重要。既然教育等于要多学知识,快学知识,早学知识,所以大家对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追求非常强烈。现在的教材教法、家庭作业以及家长课外增加的学习内容等,都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事实上,科学的办法应该是:最适时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到了什么年龄阶段,身心进展到了什么年龄阶段,那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还有一个就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一些人总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丢给学校就不管了。安全感、亲近感、归属感,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家里形成,家庭教育不能完全交给学校,家庭要以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技能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分工,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取代。 正是这些认知方面的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