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辽宁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路径探究——以大连电视台《崛起的海岸——城市的脊梁》创作实践为例 作者/ 籍惠鹏 何 明 【摘要】《崛起的海岸——城市的脊梁》是近年来为数不多工业题材电视专题片作品。为表达大连这座城市世代相传的工业精神本体,创作者采纳“典型化”创作中的“人物典型化”、“细节典型化”、“背景典型化”的思路,成功的使该部作品脱离了枯燥乏味、主题先行的传统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模式,生动的刻画了产业工人的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凝刻在这座城市骨髓里的工业精神遗产。 【关键词】工业题材 专题片 创作实践 doi: 1.3969/j .issn.12 -69121138 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具有与生俱来的工业气质和钢铁铸就的工业品行。近年来,在影视创作领域,辽宁工业题材的电影如《钢的琴》、电视剧《钢铁年代》等作品已经为展现辽宁工业精神,塑造工人形象树立了典范,但是辽宁工业题材的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却仍是一个天地宽阔、急待展开和深化讨论的领域,无论是作品的创作还是学术讨论都还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崛起的海岸》是 21 年大连广播电视台第一次以电视专题片的方式,记录大连的历史,并寻找支撑大连这片海岸崛起的不竭力量的力作。其中的第五、第六集《城市的脊梁》主要以大连工业的进展作为主要的蓝本,对大连的工业史做了一次全景式的解读,对大连的产业工人和城市的关系进行了深化的剖析。播出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集体共鸣,也成为辽宁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工业题材类电视专题片的典型创作。 工业在大连的城市进展中曾起到过什么样的作用?工人阶级的品行和这座城市的性格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正是这两集片子着重要探讨的问题。如何用形象化的电视手段对抽象的工业精神进行解读,使观众乐于接受并认同?创作者借鉴运用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段,成为结构全篇的创作思路。这一方式也在实践中得以印证从而为辽宁工业题材专题片创作提供一种成功的借鉴。 一、人物典型化 历史是由人制造的,用电视的手段呈现历史,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对人物的挖掘。《城市的脊梁》用两条线索全景展现 13 年大连的工业进展史一条是明线,根据大连工业进展的`不同时期,讲述大连工业从缘起到抗争,从后方军工厂到共和国骄子,从转型期的阵痛到新时期弄潮儿的进展脉络; 另一条是暗线,以不同的人物故事来揭示大连产业工人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