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关系D—二聚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关系 顾汉培 【摘 要】 目的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过程中 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沭阳仁慈医院 20XX 年 1 月-20XX 年 1 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80 例作为治疗组,同期体检健康人群 40 例作为对比组,分别检测两组人群 D-二聚体在体内的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的 40 例病人治疗前和治疗之后 6,12,24 小时 D-二聚体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受分析的治疗组 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所测得的 D 二聚体水平较对比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6,12,24 小时血浆中 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D-二聚体 溶栓治疗 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其诊断方式包括心电图,影像检测,血栓止血以及生化酶学检测[1] 。使用溶栓法治疗急性心梗原理是使纤溶酶对血栓中的交联纤维蛋白作用使其发生降解。D-二聚体便是这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临床上常作为血栓形成的指示分子。有讨论指出,冠状动脉患者 D-二聚体水平若高于健康人群则提示很大程度与疾病程度相关[2] 。本次讨论通过分析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 D-二聚体含量变化,从而对 AMI 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沭阳仁慈医院 20XX 年 1 月-20XX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AMI 患者 80 例作为治疗组,且满足所有参加讨论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 20XX年颁布的 AMI 诊断指南,均满足 3-6 小时内入院。参加讨论的 40 位经过溶栓治疗的 AMI 患者中,女性 15 例,男性 25 例,年龄 50-70 岁,平均年龄 56±3.5 岁。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除此之外选取 40 例体检健康人作为对比组分析血浆中 D-二聚体。所有参加讨论患者均无手术创伤和感染,肝肾疾病,静脉血管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且对此次讨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藥物使用 溶栓: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降脂: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双重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或替格瑞洛(倍林达),其他常规用药常规即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