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文学修辞讨论:学术观察、思考与开发中国文学修辞讨论:学术观察、思考与开发 文学修辞讨论的本土学脉和域外理论,在不同层面关涉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近年国内的讨论格局出现了学科分化:语言学界偏重修辞技巧讨论,文学界偏重修辞诗学讨论,二者的优长蕴含着学科渗融的可能性。学科渗融的文学修辞讨论,不应简单地回归本土传统,也不应生硬链接域外理论,而需要立足当代学术语境诠释传统资源,以民族思维审视域外理论及其可操作性。这里既有学科生长对文学修辞讨论的整合性要求,也有学科碰撞激发文学修辞讨论自我调整的动力。 从宏观的学科背景观察,西方当代修辞学影响力的结构性扩散,导致了修辞学与众多相关学科的碰撞。反映在国内的文学修辞讨论中,有两种趋势值得注意:一方面,文学讨论进入成果密集阶段,讨论主风光临后续的方向性选择,学科的能量转换部分地在文学修辞讨论领域重新集结;另一方面,部分修辞学讨论从语言学界向文学界突围,通过学科内部的自我调整,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里既有学科碰撞产生的驱动力,也有学科生长对中国文学修辞讨论的整合性要求。 文学修辞讨论的学术空间主要在语言学和文学的交叉地带,与此相应的讨论群体自然也主要来自语言学界和文学界。国内的这两个学界分别在哪一个层面讨论文学修辞?不同学科的文学修辞讨论呈现为什么样的格局?如何通过互为镜像的比较参照,开发文学修辞讨论的生长空间、重建更具包容性的学理结构并探寻技术升级的操作途径?以上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文学修辞讨论:本土学脉和域外理论 文学修辞讨论的完整面貌,是由语言层面的修辞技巧和文本层面的修辞诗学共同支撑的。这样说,既有民族化的传统,也有他者化的参照: (一)本土学脉:修辞技巧与修辞诗学共在的传统资源 中国文学修辞讨论的传统资源十分丰富:从《毛诗序》、《文心雕龙》、《诗品》之类的论著,到历代诗话、词话、曲话,都交织着修辞技巧和修辞诗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的双重话语。即便是修辞史家较少注意的评点性文字,也包含了修辞技巧与修辞诗学共在的思想资源。 脂砚斋评点《石头记》之“囫囵语”、“炼字说”,比较多地从修辞技巧立论,但“小说为骨诗为魂”则指向修辞诗学,触及小说话语的诗质以及诗语和叙述话语的交融,道出了小说和诗歌“文体间性”的一种修辞形态。古典章回小说每以“但见/便见/只见”、“正是/真是/却是”、“有诗为证”为话语标记,引出诗体文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