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进展阶段浅析中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进展阶段浅析 摘 要 国外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经过了四个进展阶段,包括机械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实证主义媒介教育理论、媒介宏观教育理论和协商性媒体教育理论阶段。国外儿童媒体教育讨论的开端是在被动的、不自觉的社会文化道德保守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经历了实证主义运用阶段,确立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权力,在当今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借助于网络媒介技术的进展而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主义范式。 关键词 儿童 媒体 媒体识读教育 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视透过荧光屏幕日以继夜地传送各种信息及价值观,不但深刻地影响每位观众,更是儿童社会化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与其担心电视的负面影响,因噎废食地给儿童加上各种被动的媒体保护层,还不如将媒体教育观念传达给我们的下一代。正是在这一积极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国家都有意识地进展了儿童媒体教育。纵观国外儿童媒体教育的历史进展过程,事实上,也是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对我们今日重新审视媒体在儿童进展中的作用具有借鉴与启发价值。 一、早期机械主义儿童媒体教育理论 从 19 世纪 20 世纪之交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末,西方媒体得到很大的进展,产生了万能媒体效果理论,强调信息传播完全是根据媒体和媒介内容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这种观点不是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报纸、电影和电台这些新媒体的大量普及与观察的基础上,这些媒体同时也闯入了儿童日常生活和识读教育领域。与之相应的主要儿童媒体教育理论是“免疫与区辨”理论和“刺激——反应”机制。前者把媒体看作社会诸种不良影响的罪魁祸首,指责媒体“腐化了一代人”。缺乏辨别能力、易受媒体影响的儿童因为只会直截了当地接收低俗文化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影响,而成为大众化低俗报刊文化的主要受害者。 为避开儿童受到“毒害”,唯有依赖老师给儿童注射“疫苗”,即灌输媒体教育。这一理论主要反映在英国早期的儿童媒体识读教育中。 同一时期,美国儿童媒体识读教育理论主要采纳“刺激——反应”机制。这一理论机制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有密切关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本能心理学在美国盛行的时期,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由于儿童的遗传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