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治疗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型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症,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目前对其病因尚不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已被大家共识。对于我院医生水平来说,我们的重点是临床工作。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第一大疾病,学深学透有利与其他精神疾病鉴别。所以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了解精神分裂症的根源,认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掌握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草间弥生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常有自杀企图。现今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80多岁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草间弥生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她用图画展现了一个sch的世界,一个与正常人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感、所行的完全不同的世界。展览“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于2013年12月15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让我们有机会去走进这个“精神病艺术家的世界”。她就是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草间弥生。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走进精神分裂症的世界上述只是sch患者世界的一小部分,sch的症状繁多又千差万别,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被正常人视作“障碍”的东西,也许本身却包含与众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你会发现,人类认知水平实为有限,世界就像冰山,我们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让我们去关爱身边的精神病患者,用心对待,让他们的世界为我们所用、发挥更大的价值。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sch的根源心理社会神经生物遗传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经调查发现,父母双方均为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患病几率为35%到68%。先证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平均终身患病率风险为5%到10%,较普通人群高出近10倍。亲属中血缘关系愈近,患病几率愈高。基因定位:目前发现第5、11号染色体上存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位点,未发现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仍无定论,目前主要有三种假设,即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异质性遗传。2、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个性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个性因素:精神分裂症50%到60%个性特征表现为孤僻、内向、怕羞、多疑,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好想入非非。心理因素:精神分裂症病前6个月可追溯到较多的生活应激事件。有心理障碍者占40%到80%,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复发中起到诱发作用。社会环境因素:调查发现,生活贫困,经济条件低劣、低社会阶层的人群,精神分裂症患病率高。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神经生物学因素:目前已知的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⑴、脑结构异常: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海马、杏仁核及旁海马回变小,而左颞叶角却扩大。慢性病人可见大脑皮质轻微萎缩和脑室扩大。⑵、神经元发育异常: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存在轻微的多灶性或弥漫性的解剖变异。还存在神经通路的遗传性缺陷及皮质的神经细胞排列异常。⑶、神经递质异常:主要包括多巴胺(DA)活动过度假说、5-HT和NE神经通路障碍假说、兴奋性氨基酸假说及神经肽假说。(脑涨落图检查)⑷、神经电生理异常:精神分裂症听觉和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延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还存在平稳眼追踪运动的异常(一种检查叫“眼动测验”),说明存在大脑皮质,尤其是额叶功能的改变。2011年的第二届亚洲精神药理学会上,有研究提出了一个模型,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性和进展性的脑网络结构障碍。对sch症状认识进展1、自1896年克雷丕林命名早发性痴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