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代刑法学家之一:牧野英一(2011-10-24 00:27:22)转载▼标签: 杂谈 牧野英一 (1878~ 1970) 牧野英一,明治11 年生于岐阜县,明治32 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明治40 年,年仅29 岁的他成为东京帝国大学副教授。他赴欧跟随李斯特留学3 年后回国,大正二年升任东大教授直至昭和13 年退休。牧野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刑法学家、法哲学家,曾于昭和21 年被日本天皇指定为贵族院议员,并任修改刑法调查委员会委员、法制调查委员会委员。昭和25 年获颁日本国家“文化勋章”,昭和26 年被评为“文化功劳者”,昭和40 年被授予“勋一等瑞宝章”。昭和45 年4 月 18 日牧野先生逝世,享年92 岁高龄。 牧野先生是日本近代刑法学的倡导者,也是日本主观主义刑法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在日本刑法学史上,虽然在他之前胜本勘三郎等人已把实证主义学说介绍到日本,但是,将这一学说和前期新派潮流作为“必然的、进化的”产物进行体系化,汇总而且集大成的,正是牧野先生。他的超人业绩,对明治、大正、昭和年间的刑法思想是影响最大的,而且持续时间也最长。从长期研究活动的最初起,他就不单纯是刑法注释学者,而是一位法学思想家,他曾说“法律是冷酷的,但我们可以用温暖的方法来处理”。 牧野英一的刑法理论主要是在刑法进化论的基本思想下实现的: 1.文化国思想 牧野认为,在启蒙时期,国家处于一种法治国的状态,就应当限制国家机器对人民的压迫;而当国家发展到文化国时,国家与人民的价值是一致的。文化国思想的进化,以及合理而科学的社会防卫利益的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罪刑法定主义对社会防卫、主观主义、个别预防、目的刑、教育刑等刑法的进化来说,已经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在文化国传统的罪刑法定是无价值的,应当提倡类推。牧野也并不主张将罪刑法定主义原则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提出了应该将其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加以修正,进而赋予新的内容。他从罪刑法定主义的刑事政策出发,提出在罪刑法定主义原则已有的限制机能之上增加促进机能的方案,以达到保卫社会和保障人权的统一。 2.犯罪征表说 牧野所主张的征表论,“是自然科学的犯罪论中,除掉其宿命论部分,并考虑了新的改革运动的”[1]。应受处罚的是行为人的危险性格,行为只是征表其性格的因素。他主张对犯罪行为的确认应把重点由客观方面(即外部行为与结果)向主观方面(即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转移,要运用心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研究行为人的心理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