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为什么需要职业化的塑造 为什么需要职业化管理 “赢”字中的管理之道 “赢”字能够给职业者带来许多启发。“亡”、“口”、“月”、“贝”、“凡”是“赢”字的五个组成部分,如图 1 -1 所示,可以分别理解为“代价”、“人口”、“时间”、“金钱”和“平常心”。在古代,“赢”首先被应用于描述战争的胜利,表示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付出人口、时间和金钱的代价,还需要好的心态。赢是各种有形和无形要素结合的结果。 图 1-1 赢的结构 【图解】 “赢”字同样能给企业管理者很多启发: “赢”字下部由“月”、“贝”、“凡”组成,可分别理解为企业最重要的三大基础支柱——时间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赢”字中部是“口”,可理解为企业中层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反映了沟通传播能力在组织中的重要性; “亡”字当头,可理解为企业内部的意识,包括竞争意识、成本意识、职业化意识等等。 因此,管理者可以从“赢”字中领悟管理之道。 企业管理五十年 回顾企业管理过去五十年的变迁,如表 1 -1 ,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对员工职业化的要求。 表 1-1 企业管理理念五十年 管理理念一 管理理念二 20世纪 60年代 目标管理(MBO) 计划预算控制系统 20世纪 70年代 矩阵式组织设计 弹性工作制 20世纪 80年代 内部创业 团队的自我管理系统 20世纪 90年代 愿景型领导 学习型组织 21世纪初 虚拟组织 工作场所的精神管理 【表析】 20世纪 60年代,美国管理思想家彼得〃德拉克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MBO)。在管理理论中,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鱼头,而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鱼尾,两者构成企业管理的鱼骨架;其他管理技术则可比作是中间的鱼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其他管理技术也就毫无意义。20世纪 6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计划预算控制系统,强调管理者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过程和效果。 20世纪 70年代,企业管理中出现了矩阵式组织设计,强调灵活应变的组织框架,并且使团队成员彼此既有分工,又有合作;20世纪 70年代后期出现了弹性工作制,弹性工作制不是放弃管理,而是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20世纪 80年代出现了内部创业的管理理念和团队的自我管理系统。前者要求企业让员工分享企业资本,后者的目的在于让员工自动自发地职业化地工作。 20世纪 90年代企业管理提倡愿景型领导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