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人人可学,看完此文就会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头,无非就是三大篇:《论语》、《道德经》和《易经》。而《论语》、《道德经》的思想,其实也是来源于《易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而甲骨文所记载的,几乎都是卜筮之辞。而《易经》,就是一本卜筮之书。《易经》产生于孔子和老子之先,这样我们便可得知,孔子和老子的至神至圣的思想,都是得益于《易经》的启发。比如,孔子就曾说过:借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要讲中华传统文化,单讲《易经》就可以了。 经,是经典之意,人人必学,个个须会,万古不变的学说理论,就是经典。那么,何为“易”呢?易者,日月相间之谓也!这个“易”字,就是上面一个“日”字,下面一个“月”字。日月交替,阴阳轮回,这便是“易”。《易经》同时又叫《周易》,取周而复始地易动之意。《易经》所阐发的道理,就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是一个矛盾着,但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都是运动着的,都是有变化的。同时,这些变化,都是有周期性的规律的。白天过了,就是晚上来临;冬天过了,必然春天来临。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着。 将“日”或者说白天,用“阳”代表;将“月”或者说夜晚,用“阴”代表,将既有阴又有阳视为一个共同体。换句话说,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看成是既包含了阴同时又包含着阳。有太阳,同时有月亮;有白天,同时有黑夜。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就组成一天。有男,同时有女;有大人,同时有小孩。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几个老的与几个少的,便组成一个家。自然现象和人类如此,其它生物也如此:动物有雄性和雌性;植物有雄花和雌花。事物有刚,同时有柔;有外表,同时有内核;有利,就必有弊;有得,就必有失。古人根据这样的一种朴素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创立了阴阳学说。把一切光明的、阳刚性的、少数性的、上面的、外表的、露面的,都归入到阳的范畴;把一切黑暗的、柔弱性的、多数性的、下面的、内核的、隐藏的,都归入到阴的范畴。 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是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体。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表示阴阳的话,最形象恰当的,莫过于我国的太极图。我在论坛使用的头像,就是太极图,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太极图一白一黑的两个象鱼一样的图形,就称为阴阳鱼。太极图及其阴阳鱼所昭示出的阴阳特性或者说包含的道理如下: 第一、阴阳必须兼备,才是一个共同体: 白天要与黑夜结合,阳光要与雨露结合,才能适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