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活性污泥法 目录 概述 简介 工艺原理 工艺分类方法 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 工艺特征 存在的问题 活性污泥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概述 简介 工艺原理 工艺分类方法 影响因素及工艺参数 工艺特征 存在的问题 活性污泥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展开 编辑本段 概述 生物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有机物和植物性营养物,以及通过生物絮凝去除胶体颗粒,同时也可以获得能量和产品,主要机理是微生物代谢。 1912年,英国的Clark和Gage发现对污水进行长时间曝气会产生污泥,同时水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继而 Arden和Lockg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 最初的曝气试验是在锥形瓶中进行的,每天试验结束时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开始。他们偶然发现,当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着污泥时,处理效果反而更好。从而意识到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们把它称为活性污泥。 随后,他们在每天结束试验前,把曝气后的污水静止沉淀,只倒去上层净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这一方法大大缩短了污水处理的时间。 依据这一试验结果,1916年世界上第一个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建成了。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褐色的絮状污泥,可以见到大量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它们组成了一个特有的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进行代谢和繁殖,从而降低了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原生动物,如钟虫等的出现,是水质达到一定标准的标志。 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 编辑本段 简介 传统活性污泥法 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传统活性污泥法又称传统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传统方式。系统由曝气池、二沉池和污泥回流管线及设备三部分组成。 编辑本段 工艺原理 液流有回流的推流式。初次沉淀后的废水与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混合后进入曝气池,大约曝气 6小时,进水与回流污泥通过扩散曝气或机械曝气作用进行混合。流动过程中,有机物经过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等作用被去除。一般地,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沉池沉淀后,沉淀池内的活性污泥以进水量的25~50%返回曝气池(即污泥回流比为 25~50%)。这种方法常用于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对冲击负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COD15)的去除率达 85~95%。 编辑本段 工艺分类方法 按微生物对氧的要需求,生物法可分为好氧、厌氧、缺氧 3类; 按微生物的生长方式分悬浮生长、固着生长、混合生长 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