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贫血概论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G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的参考值下限的一种症状。贫血是组织中红细胞量减少的一种临床症状,既可是原发于造血器官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系统疾病的表现。贫血常见的临床表现•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体内器官组织缺氧和机体对缺氧的代偿机制所引起,同时也决定于引起贫血的基础疾病。由于贫血可影响机体全身器官和组织,故导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一般临床表现:疲乏、无力,皮肤、粘膜和甲床苍白。•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心悸,心跳加快及呼吸加深,重者可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头晕,目眩,耳鸣,头痛,畏寒,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等。贫血常见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和便秘等。•泌尿生殖系统:肾脏浓缩功能减退,可有多尿、蛋白尿等轻微的肾功能异常。•特殊表现:溶血性贫血常见黄疸、脾肿大等。贫血的分类•贫血多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分类,临床上常将各种分类相结合应用,对贫血进行诊断。红细胞形态学分类法对贫血的诊断能提供线索,使用价值高;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法,利于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根据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学特征分类1)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是依据红细胞形态学指标(MCVMCHMCHC)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性贫血。(见表1-1)2)考虑到不同贫血的红细胞大小均一性特征,又提出了MCV和RDW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方法。(见表1-2)表1-1贫血形态学类型MCV(fl)MCH(pg)MCHC病因举例正细胞性贫血80-10027-340.32~0.36非增生性贫血如急性失血、慢性炎症性疾病造血功能低下,恶性肿瘤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6<0.32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60.32~0.36感染、中毒,如慢性炎症,尿毒症大细胞性贫血>100>340.32~0.36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MCV、RDW分类法)表1-2贫血类型MCVRDW常见疾病举例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减低正常慢性病、轻型地中海贫血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减低增加缺铁性贫血、HbS病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某些慢性病、骨髓浸润、部分再障正常细胞不均一性贫血正常增加早期缺铁贫、双向性贫血、部分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增加正常部分再生再障性贫血,MDS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增加增加巨幼细胞性贫血、部分溶血性贫血贫血的分类•根据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可分为骨髓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丢失过多三大类,见表1-3.许多患者可同时涉及一种以上的发病机制。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疾病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再障,纯红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骨髓病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癌转移、骨髓纤维化)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继发性贫血(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铁缺乏和铁利用障碍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酶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血红蛋白异常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外在异常免疫溶血因素自身免疫性,药物诱发,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型不合输血等理化感染等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致溶血其他脾功能亢进红细胞丢失增加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贫血的诊断•贫血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临床常见症状,贫血的正确诊断需要综合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和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进行的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红细胞形态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因检查等。贫血的诊断不仅应包括确定有无贫血、贫血的严重程度及类型,还应检查贫血的原因或原发病。•首先确定是否贫血及其程度和类型•1)贫血的诊断标准:国内多按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参考范围95%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