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司法解释 [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情况分析] 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日益猖獗,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活动不仅侵犯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干扰原本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更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了潜在及现实的危害,甚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2024 年以来,广州市番禺区检察院共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28 宗 57 人,挽回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直接经济损失 3400 多万元。其中不乏重大、疑难、复杂、新型案件,如由最高检督办、番禺区院受理的首宗许某某等四人侵犯商业秘密案、生产假冒游戏板的陈某某等四人侵犯著作权案、非法经营数额高达 800 多万元的张某某假冒注册商标案等。 一、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特点 纵观番禺区院受理的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主要呈现出以第 1 页 共 8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犯罪主体上看,近九成属个人犯罪,行为人多为 20 至 40岁的青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60%以上仅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但也有高学历“人才”,四分之一涉案人员具有专科、本科学历; 2.从侵犯对象上看,触及领域较广,主要分布于烟酒、饮料、服装、电器、电池、日用品、游戏机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侵犯的不仅有国内驰名商标的产品,更有外国知名品牌的商品; 3.从犯罪手段上看,行为人多以工场、作坊的形式,招募帮工,在其经营的个体工厂、店铺或承租的厂房、出租屋内加工、生产、制造,并通过物流、网络等渠道对外销售,制假窝点隐蔽,分工明确,且逐渐形成产业化链条; 4.从侵权结果上看,涉案金额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其中犯第 2 页 共 8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罪情节特别严重,非法经营数额在 25 万元以上的案件占据一半,如张某某生产假冒诺基亚品牌的手机外壳案,涉案金额竟高达800 多万元; 5.从案件查处上看,触犯的罪名主要是假冒注册商标,亦出现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等新类型案件,此类案件存在取证程序复杂、数额难以查证等问题,导致最终认定的数额远远低于实际造成的损失。 二、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案发原因 假冒伪劣侵权产品的泛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额利润驱使行为人铤而走险。知名商标本身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而制造、销售伪劣知名商标商品的成本低,投入少,回报多,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行为人不惜从事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如包某等四人假冒注册商标案中,生产一台假冒“漫步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