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章节名称第一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第一课时)计划学时二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立足于学生学习了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运输物质和气体的载体,而血液在身体里的流动需要血管来实现的。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血液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为载体,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三种血管和他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此为依据将本节课划分为两课时。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血液知识联系紧密,同时为下一节心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者分析1、初一学生好奇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2、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通过学习形成以下重要概念: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2、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知识与技能: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找出三种血管。2、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分辨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过程与方法: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动物、 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 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分辨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将自己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现象与视频相结合,进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三种血管内血液的流速是不同的等知识。从而明确重点,突出重点。2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找出三种血管,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了解人体内血管种类不同;接着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结合相关视频,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表象;引导学生分析,突破难点。实验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报告单(附件1)2、学生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教学设计思路利用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的相关图片以及教师讲解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