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血管通路的发展1943 年 Kolf 发明了血液透析疗法,采用直接穿刺法,每次透析后将其动静脉结扎,导致血管破坏严重,限制了临床使用。1960 年 Quinton 和 Scribner 创建了反复用于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外瘘,它使血液透析治疗得到迅速发展,是血液透析通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966 年,Brescia 和 Cimino 建立了动静脉内瘘,使血液透析变得安全且简单易行,使血管通路技术进入了一个新世纪。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一直沿用至今。1961 年 Shalon等采用 Seldinger技术建立股静脉插管, 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开创了先河,1963 开始应用锁骨下静脉插管,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 1965 开始用于临床,至今仍是目前公认的深静脉插管首选方法。1970 年出现了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 20 世纪 80 年代,半永久性皮下隧道带涤纶套的留置导管应用于临床,使可供治疗用的血管通路应用更加广泛。二、血管通路的特点反复使用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特点,也是长期透析患者的重要薄弱环节,无论选择何种血管通路, 都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易于反复建立血液循环;②血流量充分、稳定;③能长期使用;④没有明显的并发症;⑤可减少和防止感染;⑥不影响和限制患者活动;⑦使用安全,能迅速建立。三、血管通路的分类临床将血管通路分为两大类: 临时性血管通路和永久性血管通路。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管通路有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通路等。第二节临时性血管通路及护理临时性血管通路建立迅速, 能立即使用, 包括动静脉直接穿刺、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衰竭还没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内瘘未成熟或因阻塞、 流量不足、 感染等暂时不能使用者或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高血钾、急性左心衰、或酸碱平衡紊乱需紧急透析或超滤者;中毒抢救、腹膜透析、肾移植术后紧急透析;其它疾病需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BP)等。一、直接动脉穿刺法直接动脉穿刺操作简便,血流量大,可以立即使用,适用于各年龄组,常用穿刺部位有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其缺点是透析中和透析后并发症较多,如早期的血肿和大出血;后期的假性动脉瘤;透析中活动受限,透后止血困难;反复穿刺易导致血管损伤, 与周围组织粘连, 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影响永久性血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