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八下世界历史知识点]八下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八下世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你起到作用。 八下世界历史知识点【1】 由强盛走向解体的苏联 1991 年 12 月 25 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 70 多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逝了,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苏联的解体虽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必定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进展的总趋势,但也不可否认,它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大大延缓了历史的进展进程。让我们回眸苏联进展轨迹,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感悟社会主义进展的曲折历程。 第 1 页 共 8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斯大林模式:1924 年,列宁因病逝世,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29 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此基础上,苏联在 1936 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进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斯大林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进展。 第 2 页 共 8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赫鲁晓夫改革:1953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在农业方面,提出了赶超美国的目标,进行大规模垦荒和玉米种植。开垦荒地初期颇见成效,但到 60 年代初却弊端毕露,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且助长了粗放耕作,粮食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更为严重的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垦荒的成果没能巩固下来。“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而告终。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科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更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因而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实行行政命令的方法,使得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