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公共场合请不要吵嚷“去年,我曾在国外的某个公园里遇到了来自国内的旅行团。团员们似乎属于同一单位,彼此相当熟悉,下车后就开始高声地谈论种.种以形象、性、权力为主题的趣事,起劲地相互调侃,还不时爆发出狂野的大笑。 在那个游客众多却很宁静的公园里,这队说汉语的旅行者显得十分突兀。说实话,那个时刻我感到了羞耻,甚至不希望让别人知道我是他们的同胞。今年,我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境外游,再次体验到了类似的尴尬。” 旧礼已去,新礼未立 亲历了这两次事件,以讨论文化为业的我不能不深思:来自礼仪之邦的我们为什么时常显得粗野?是由于质朴的天性?还是为了表达大国崛起的自豪感?质朴的人往往尊重他者,崛起的大国公民更应表现出大家风范,因此,这两个理由都不成立。 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些旅行者犯的首先是“无知之错”:他们原来就不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如何保持宁静,也绝少有如此行事的体验;在国内,他们就习惯于在会议室、银行、饭店、公园里吵吵嚷嚷,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到了国外,大家不过是按习惯行事而已。 对于这类现象,我们可以做出各种深化的分析,但其直接原因却很简单:国人生活在礼仪文化缺失的间隙状态—旧的礼仪文化已经失传,新的礼仪文化还未建立起来。 中国曾是礼仪之邦,华夏文明的第一个朝代就创立了丰富得让孔夫子赞叹的礼仪体系。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前身就是各种仪式的主持人,自然特别重视礼仪,其经典《礼记》对人应该如何行事做了细致的规定。 儒家兴起之后,以礼立人成为祖先代代传承的文明法则,由此形成的礼仪体系至今仍在影响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汉语文化圈里的国家。关于出行的礼仪,《礼记》曾做了明确的规定:“使从俗”。也就是说,到了他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根据这个规定,到国外旅行者发现当地人习惯于在公共场所保持宁静,也应该学会宁静才是。不幸的是,当代中国人已经遗忘了这套礼仪体系。经过二第 1 页 共 3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十世纪的数次横扫,中国传统礼仪在自己的发源地已经全面衰落。 更加不幸的是,新的礼仪文化并未随着“封建礼教”的退隐而形成,所有中国人都被搁置在“旧礼已去,新礼未立”的空白地带。这个历史时期被拉得如此之长,以至于我们已经习惯了“无礼”的生活,甚至认为在公共场所以礼行事乃装腔作势、虚伪、压抑天性。 然而,礼意味着社会生活中的秩序,无礼则无序。现在的许多国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