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腮腺癌01腮腺解剖4解剖:分界临床上常分为两叶,即深叶和浅叶,以面神经为界。面神经外为浅叶,面神经内为深叶。浅叶较大,覆盖于咬肌后部的浅面,腮腺肿瘤90%发生于浅叶,深叶较小,在外耳道软骨下方绕下颌骨后缘向内,紧邻咽旁间隙。因CT/MRI普通图像上不能清楚显示面神经,但其内侧紧邻的下颌后静脉清晰可见,因此影像上一般将下颌后静脉作为面神经的解剖参考标记,也是图像上区分腮腺深叶和浅叶的标记。腮腺导管(Stensen’s管),一般在颧弓下方约1.5cm处经咬肌表面水平前行,至咬肌前缘时几乎呈直角急转向内,穿过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对应的颊黏膜上,开口处形成一个黏膜乳头。5解剖6CT7MRI:T2、T1增强下同一层面下的下颌后静脉8MRI02涎腺癌概述10涎腺癌小涎腺:广泛分布于口腔,鼻腔,副鼻窦,咽,喉及气管等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的粘膜下,头颈部以硬腭最多,分布于软腭及后1/3硬腭处。小涎腺肿瘤中恶性略多于良性,腺样囊性癌最常见。临床特点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腮腺最大。腮腺肿瘤:占所有涎腺肿瘤70%,多良性,恶性者不足20%;颌下腺约占20%,良恶性对半,以腺样囊性癌最常见,黏表次之;舌下腺肿瘤少见,但恶性率最高,约80%-90%为恶性。11生物因素:EB病毒烟酒是否致癌不明确病因物理:放射线化学:芳香化物遗传、内分泌、免疫力:HIV可能病因确切病因不明确营养:缺乏维生素A、C,高胆固醇03腮腺恶性肿瘤13来源于腮腺腺体或腺管上皮细胞,共20余种类型,有低度.中度和高度恶性之分,以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和腺癌常见,占80%~90%。腮腺恶性肿瘤多数发展缓慢、自然病程长,十余年甚至数十年,临床表现颇似良性肿瘤。临床特点14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多形性腺癌,即恶性混合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腺癌其他15高度恶性肿瘤:包括•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腮腺导管癌•非特异性腺癌•鳞状细胞癌•肌上皮癌•未分化癌等。中度恶性肿瘤:包括•基底细胞腺癌•乳头状囊腺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粘液腺癌等低度恶性肿瘤:包括•腺泡细胞癌•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低度恶性筛孔状囊腺癌等。18询问病史临床查体病理确诊完善检查明确分期发病过程、症状、诊疗经过、目前状况、;其他内科合并症等触诊腮腺区肿物大小,活动度,疼痛、压痛,是否侵犯皮肤,注意有无面神经麻痹。颈部淋巴结一般状况评估等腮腺+颈部增强MRI+DWI和(或)增强CT判断局部病灶大小及侵犯范围、胸部CT/胸部DR、全腹CT/腹部超声、颈部超声、全身骨扫描。腮腺癌AJCC(2010年第七版)TNM分期腮腺癌AJCC(2017年第八版)TNM分期诊疗过程19诊疗过程:体查20临床表现1)耳后、耳垂下或耳前肿块,或有近期肿块生长加速现象,可伴有局部疼痛。2)咽侧壁及软腭隆起(腮腺深叶肿瘤突入);舌前2/3的一般感觉神经为?A参与舌神经的鼓索纤维B舌咽神经C舌神经D舌下神经E舌前神经F面神经G三叉神经腮腺(Parotid)颞支(temporalbranches)支配额肌,麻痹时不能抬眉且额纹消失。颧支(zygomaticbranches)分布于上下眼轮匝肌,受损时眼睑不能闭合。颊支(buccalbranches)分布于上唇方肌、笑肌、颊肌、口轮匝肌等,损伤和麻痹时,鼻唇沟消失和变得平坦。不能鼓颊,食物滞留于口腔前庭沟内。下颌缘支(marginalmandibularbranches)分布于下唇方肌、颏肌等,受损时口角歪斜,患侧口角流涎。分布于颈阔肌,受损时颈部皮纹消失。颈支(cervicalbranch)面神经穿行于腮腺两叶之间。在腮腺内分成两总支后,又由两个总支分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最后终止于面部肌肉,支配面部表情。223)面神经麻痹:面麻、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此外还可岀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三叉神经支配面、鼻及口腔粘膜感觉,支配咀嚼肌。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肌、泪腺,支配舌前2/3味觉、外耳道感觉。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粘膜,接受粘膜的一般感觉;舌神经在行程中有来自面神经的鼓索加入,故鼓索内的味觉纤维,也经舌神经至菌状乳头,接受舌前2/3的味觉。故舌前2/3的感觉由面神经和舌神经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