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陈宏内容 提要: 尽管很多接受者阅读者视《西游记》为“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但明清两代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说。明清两代的接受者对 《西游记》哲理化的理解,与宗教群体介入到小说的阅读、阐释和意义撒播的环节中来密切相关。这造成了《西游记》“道书”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西游记》“经典化”的过程。关键词 :西游记传播道书化经典化自明中叶后,唐僧西游故事便具备完整统一的结构,故事形态基本定型。在小说传播的过程中,虽出现诸多版本,如明代的繁简本系统以及清代的各种《西游记》版本,但基本内容差别不大,所异之处止在乎删削修订。这期间百回本《西游记》逐渐取代了简本系统,成为读者接受的主要对象。这可从简本阳致和本于万历年刊行,之后仅于清代以《四游记》之形式再版,朱鼎臣本明代刊行后,便杳无音讯,而百回本系统的《西游记》却于明清两代反复刊行的流传状况见出。之后出现的民间戏曲、曲艺以及一些续书, 其所依托的西游故事,主要也都是来自于百回本《西游记》。一、多样的传播渠道尽管在小说文本形成的阶段,西游记故事多是以讲唱的形式在民间社会中流传,但随着通俗小说创作出版的繁盛,《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逐渐上升为重要的传播接受对象。明代中叶之后, 社会对通俗小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晚明憨憨子述小说 《绣榻野史》 刊行后,“书肆中,见冠冕人物与夫学士少年行,往往诹咨不绝" 。正是市场的广泛需求导致书坊反复刊刻各类小说, 《西游记》当然也是独领风骚的一支。有明一代所刊行的《西游》究竟有多少种, 现在也实在难查清,但就目前所发现的,已达 6 种,分为两类: 一是简本 《西游记》,有《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简称阳本)以及《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简称朱本)两种;二是繁本《西游记》四种,为《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新镌全像西游记传》 、《唐僧西游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这还不包括同一刻板不同印次和重刻,象《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现在能找到的就有收藏于日本内阁文库、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河南省图书馆的不同印本,以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金陵大业堂重刻本。透过这些漏网之“本”,也能见到这书在当时刊刻次数的可观。到了清代,《西游记》刊刻出版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一是书坊刊刻《西游记》的次数增多, 简本之 《新锲唐三藏出身全传》据孙楷第 《中国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