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教学改革实验报告通过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中进行“讨论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引导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由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向现代教育的“三为本”的转化,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并能立即投入新课程教学的中学科学课程教师。所谓 “三中心” ,是指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主张的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来开展的传统教育思想。这一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 ; “三为本”则是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本的现代教育主张。“讨论法”是指“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由学生事先准备,课上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是最能体现“三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庸讳言,在各种场合、多种层次的学习研讨活动中常常可以见到所谓讨论“冷场”的现象,需要有人启发、引导,还要有人鼓足勇气“打头炮”。我的做法就是企图通过“讨论法”课堂教学的实验培养一批善于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领头羊”。我的“讨论法”课堂教学实验分为“小组讨论、中心发言”、“集中讨论、轮流发言”和“大组讨论、自由发言”等几种形式。凡是面向全班的发言都要求学生事先准备讲稿并适当运用板书、板画,以“教师讲课”的方式登台演讲。这种做法显然还可以在本课程尚未进行到“试讲”环节之前就初步训练学生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以下是具体实施的情况。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学生对十六大报告文字作了统计:报告全文共计28190 字,“新”字就出现了136 次; 全文使用“创新”这个词33 次,另外还有 8 处提到了“开创⋯⋯新局面”。这组数据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中央决策层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重视。其一是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标志——诺贝尔奖。由01级部分学生上网收集整理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历年来获诺贝尔奖项的有关情况见表(1) 。1999 年 1 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 《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等 12 项措施 ;1999年 6 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XX 年 7 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之后全国40 个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