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症一、概述肥胖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呈迅速上升趋势,儿童肥胖症发病率在过去16年上升为40%,我国肥胖儿童患病率为1.25%-17.1%。威海市2015年、2016年、2017年托幼机构在园儿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82%,10.96%,9.37%。肥胖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二、定义摄入热能>消耗热能身体内脂肪聚集过多运动不足三、病因1、遗传因素:目前认为肥胖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多数肥胖儿童有家族肥胖史。父母皆肥胖,子女约有70-80%的肥胖,父母单方肥胖,子女约有40-50%的肥胖,双亲体重正常的子女发生肥胖的约10-14%。2、饮食因素:1)喂养过度是肥胖的物质基础。摄入的营养超过几题代谢的需要,多余的能量便会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因而导致肥胖。2)饮食结构不合理,如偏爱荤食、油腻、甜食、淀粉类和零食,使能量更多的储存,导致肥胖发病率增高。3、运动因素:缺乏适当的活动和体育锻炼,也是发生肥胖的重要因素,即使摄食不多,但如活动过少,也会引起肥胖。如有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均可导致肥胖。4、其他:如调节饮食饱感及饥饿感的中枢失去平衡导致多食,精神创伤以及心理异常等可致儿童多食。•遗传因素只占40%,而环境、饮食与生活方式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据统计:10%-20%胖婴儿成为肥胖儿童;40%肥胖儿童可发展成青少年肥胖;75-80%成为成人肥胖病。四、临床表现婴儿期、5~6岁青春前期多吃善饥肥胖体态少动、易疲劳肥胖心理障碍五、危害1、身高生长1)肥胖儿童易于出现骨龄提前,影响身高生长潜能。2)肥胖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早熟等疾病的风险较高,对身高生长和成年身高有不利影响。2、智力发育1)肥胖婴幼儿易于出现大动作发育落后现象。2)肥胖儿童发生红细胞携氧能力不足、呼吸功能下降、脑组织含脂肪细胞过多的风险较高,易于导致大脑皮层缺氧,进而影响儿童智力发育。3、心理健康1)肥胖儿童被同伴嘲笑或排斥,出现自卑、伙伴关系不良等。2)可能形成孤僻、内向、退缩的个性,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长期伴随儿童,甚至影响一生。4、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风险。肥胖儿童易出现有氧能力降低、心肺功能受损、血压异常、血脂代谢异常、血糖异常等病症,将极大地增加远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六、诊断标准1、肥胖度(实测体重–同身高的标准体重/同身高标准体重)100%超重:肥胖度>10%~20%轻度肥胖:肥胖度>20%~30%中度肥胖:肥胖度>30%~50%重度肥胖:肥胖度>50%~100%2、体重指数(BMI)BMI=kg/M2(体重/身高2)BMI=20-22为超重BMI=23-26为轻度肥胖BMI=27-30为中度肥胖BMI30为重度肥胖3、百分位表法超重90百分位以上肥胖97百分位以上七、治疗1、治疗概念:在儿童期对于肥胖的治疗以体重控制为基本概念,不进行减少体重为目标的所谓“减肥”、“减重”的治疗。2、基本常规1)把握最佳防治期即超重和轻度肥胖阶段;2)纠正家长的认识偏差(孩子越胖越好)。3、饮食管理1.1)鼓励进食体积大而热能低的蔬菜和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素食物,避免过食。烹调方式以清蒸和凉拌为主。2.2)少吃甜食和碳酸饮料,严格限制零食。3)在饮食原料多选择能量密度较低的食品,少吃能量密度较高的食品,尽量不吃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品。4)进餐顺序一般为饭前先喝汤,先食素菜,再食荤菜,然后再吃主食。5)适当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保证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供给。6)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过程中,控制进食速度,细嚼慢咽。•避免对儿童进行食物奖励或食物惩罚。•家庭和托幼机构合作,纠正偏食和挑食不良习惯,避免儿童过度进食。•除在园饮食外,应适当减少居家饮食量。不吃夜宵,睡前3小时不吃东西。•平时不让儿童看到美味食品,以免引起食欲中枢兴奋,产生强烈的食欲。4、行为管理(1)想吃东西问问孩子是否真正的饥饿(2)吃饭快怎么办?咀嚼15-20下(3)了解自己的情绪,避免在不良情绪时过度进食。(4)管理“进食的渴望”(定时进餐,定时就寝,均衡饮食,不要吃撑)(5)饱感的训练(用“你现在还饿吗?”代替“你现在吃饱了吗?”)(6)克服情绪化进食(高兴、难过、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