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中至关重要的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确立的重要起点。其中“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在初中已学,初中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侧重于理论分析。本节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第二目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第三、第四目的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史实有些了解,记忆力较强,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较弱,对阅读、解析史料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教学时,以课文为依托,以问题为主线,适当出示史料,通过阅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化解知识,提升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建立和科举制等的基本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学习儒学兴起的内容,分析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学会应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评价〖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原因;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总结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不同的阶级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过渡: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儒家因其过于理想化不受统治者重视,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期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讲授新课、“焚书坑儒”批判学生阅读“焚书坑儒”批判一目及史料,探究“焚书坑儒”的原因有哪些?请学生称述过程。分析“焚书坑儒”的实质。如何评价“焚书坑儒”?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