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四十年情结经典散文 2024 年 7 月 27 日,是我们老知青聚会的日子。为了这一天的聚会,我们已经策划了近 2 年的时间,今日,终于成行了!我们大家兴奋不已! 这是我们下乡插队 40 周年的聚会啊!当年的青年学生,现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的老年人,最大的 66 岁,最小的也 57 岁了。岁月如歌,我们一路走来,踏着文革这个特定年代的节拍,走进了广袤的农村这个大学校,进城工作,结婚生子,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如今,大都到了退休和退养的年纪,儿孙饶膝,尽享天伦之乐了。可是,那魂牵梦萦的情结啊,总是在心头缠绕。什么时候,集体回到当年插队的地方,再去追寻青年时代的梦啊! 1968 年的 8 月,城里的初高中毕业生,随着文革的飓风,第 1 页 共 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插队落户,在农村这个宽阔的天地里,学习、生活。 当初,我们都是 17、8 岁的青年,正是应该继续读书的年纪,可是,时代在呼唤,到农村去,是那个时代的大潮流!上海、北京、哈尔滨的知识青年都来插队务农,何况我们生活在县城里的知识青年呢?义无返顾,到农村去!当时,按家长所在单位的系统设立青年点,青年们,分到各生产小队劳动,在青年点吃住。青年点,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是商业系统的青年,被分配到大兴公社阿拉新青年点。开始了真正的农民的生活。这也是我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当地的村民特别的热情,对我们给予了很多的关照,教我们农活,也教我们学会了好多生活知识。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泪水交融着,晒黑了皮肤,磨粗了手指,也锤炼了我们的吃苦精神。感谢那个时代,我们失去了继续学习文化的机会,我们却得到了火热农村再教育的第 2 页 共 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锻炼,两年的农村生活,为我们的人生路程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两年的劳动和磨练,造就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热爱事业,勇于进取的坚韧性格。两年的时间,知青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也成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宠儿,用自己的聪慧才智写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光华!无愧无悔! 今日,阳光灿烂,夏风缓缓,老知青们在县政府宾馆的院子里集合。来自牡丹江的同学已经在这里住了两天了,还有从沈阳、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赶来的同学们。从早上 6 点多开始,大家陆续来到这里,多年不见面的同学们,互相回忆当年的影子,互相问候着,说着、笑着。。。人声鼎沸,压过了暑天的热浪。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