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基于案例方法的管理讨论进展探析:价值、经验及措施基于案例方法的管理讨论进展探析:价值、经验及措施 摘 要: 针对目前管理学科老师中存在的科研与教学脱节的现象,提出利用案例讨论方法融合科研与教学。探讨了案例方法在管理讨论中的价值,并分析了国际上进展案例讨论的相关经验,最后给出进一步促进我国案例讨论进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案例讨论 科研教学融合 老师能力 一、引言 目前,高校越来越强调老师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与产出,这对于新知识的制造及创新性人才的培育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部分老师过于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也有部分老师的科研成果只是简单地在中国情境中验证西方理论[1],过于抽象、脱离实践,而无法转化为对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对于管理学这样一个实践性学科而言,讨论与实践的相关程度显然是评价讨论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提升讨论成果的实践指导意义及如何融合科研与教学内容成为当务之急[2]。 本文建议管理学科的老师利用案例讨论方法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案例讨论方法强调在真实世界中做讨论,强调归纳性理论构建,因此,它更有可能产生适用于中国情境的管理理论,讨论成果也更便于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二、管理案例讨论的价值 案例讨论是一种实证(empirical)讨论方法,它提供了在真实世界中对现象进行讨论的手段,当所讨论的现象与所处情境的界限不明显时,适合采纳案例讨论[3],并至少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管理学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一)弥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 基于演绎逻辑的定量讨论的内在知识假设是存在从讨论人员到实践者的线性知识转移过程,即讨论人员制造并检验管理知识,实践者应用讨论人员所制造的知识。基于这样的假设的讨论往往不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即情境无关,则而可应用的知识必定与特定情境相关。假如管理学科老师仅仅从事定量讨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往往会在理论与实践间形成鸿沟,则讨论成果很难为实践者所应用,也很难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有价值的应用性知识。老师应与实践者密切合作,共同制造管理知识。应多深化企业实地,从事案例讨论。讨论显示,讨论者在讨论现场的时间与其讨论结论的可应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4]。案例讨论强调深化实地,要求老师与企业实践者进行频繁互动,从而理解企业的具体管理实践。因此,案例讨论更可能帮助老师弥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制造出可应用性知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