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二泉映月》断想 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对这首曲子,我是百听不厌。而青年二胡演奏家宋飞所演绎的琴弦版,更成为我最衷爱的版本。每次倾听宋飞的《二泉映月》,总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仿佛有一股泉水在两弦之间悠悠地流淌。每当听着这支曲子,我心里就会溢出一种缠绵,一种悲欢。就似来自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那优美的旋律,悠扬的曲调,动人的琴声,让人懂得了什么是怦然心动,什么是声情并茂,什么是如泣如诉,什么是浮想联翩,什么是沉醉痴迷,什么是百感交集,什么是回味无穷 音符在弦上雀跃,我被音乐唤来,开始读阿炳的故事。故事的始终是凄美的,美得犹如你就置身于月夜的惠山泉边,在听从月宫里演绎出的天籁之音,悠远而贴近。阿炳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二十岁时父亲患病去世,二十一岁开始患上了眼病,三十五岁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卖空,他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他命运遭际的悲惨和他性格的坚韧,使《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带有直透心扉的悲凉之感,却又不失昂扬。 每到月光如洗的夜晚,我就会想到了《二泉映月》,想到了瞎子阿炳。《二泉映月》和着轻柔的夜风,轻轻地吹拂着我烦躁的心。你会随音乐而宁静起来,屏住呼吸去倾听从琴弦里发出的天籁般声音,它充满素淡的人性、颤粟的温情和悲痛的力量能够安抚和修复一个远离故乡游子精神的疲乏。 《二泉映月》自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民间艺人心底流出,全无遮拦,全无矫情,全无伪饰。阿炳生前绝不会料到他的音乐会成为经典,他只知道这是自己心灵的依托,它与风月、泉水无关,与凄惨、悲切、博人同情不同,它是饱经风霜的阿炳对人生的禅悟。苍凉、平和、淡泊、从容是《二泉映月》的全部,也是阿炳一生的追求。 《二泉映月》的喑哑、凄恻,先短促复悠长的调子,弓弦滑音如泣、颤声如诉,进入了低沉委婉的主题旋律,恰似作者在沉静而略带伤感地诉说着自己坎坷的人生。阿炳背琴卖艺,游走于大街小巷之间,朱门红楼之间。抚琴低唱。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难过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我们仿佛能看到:在一个冬日的傍晚,寒风裹着大雪无情地扑打着街市。在惨淡的灯光照射下的石板老街空寂无人。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街道上蹒跚而行。瞎子用右胁夹着小竹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