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大学时期的爱情散文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怀春与钟情之花,结出的果实自然就是爱情了。大学,是怀春钟情之人的集聚地,也自然而然地应该是爱情的高发地了。 我是上过大学的。在我的大学时期,当然也见过、听过不少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也有过在大学里谈恋爱的经历。这些故事和经历,虽说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但其中油盐酱醋的气味,依旧是不可避开地相当浓厚。 接到大学通知书以后,作为一个处于钟情年龄段的毛头小伙,我自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玫瑰色的向往。比如,期望在浪漫的大学校园里,能遇上一位祝英台那样的红颜知己。两人同窗共读,相帮相扶,比翼双飞。我想,很多男生在踏进大学校园之前,大约都会怀揣这样的梦想。同理,结识一位梁山伯,第 1 页 共 9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自然也是女生们的祈望。以男生的心理而论,在梦想遇上祝英台的时候,是不会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梁山伯的。反过来也是这个道理。 在我的大学时代,男女比例严重倒挂,女生绝对称得上是紧缺资源。有人曾经戏称,当时的大学校园里,女生简直就是“葱花”。就拿我们中文系 78 级来说吧,130 多个学生中,只有二十来个女生。至于那些理科系部,就更加惨不忍睹了,光棍班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全不似如今,情况整个颠倒了,大学里一片阴盛阳衰的景象,让我们这些过来人艳羡不已。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爱情是什么,大学里的爱情又是什么?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还是秉烛共读、相互促进?是轰轰烈烈、海枯石烂,还是平平淡淡、相帮相守?说不清楚。对于这个问题,其他人的回答,恐怕也是见仁见智。比方说,有个体育系的老乡曾很老第 2 页 共 9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实地对我说,他在大学期间,就想收获一份“105”式的爱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通常是五十二块五。这对当时的年轻人而言,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了。他的意思,是找个大学毕业生当老婆就行。到底是学体育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而学艺术的比较实际物质一些,择偶标准通常比较明确具体,比如家庭条件、身高相貌、来自哪里等等,那时人们的大城市优越感是很强的。而我,就是这样被人按图索骥地划入择偶范围的。这个后面再说,此刻暂且按下不表。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撰文称,由于紧缺资源意识浓厚,导致我们系的女生们都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入校头几年都比较绷得住,因而本系同学之间婚配率不是太高。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