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享受生活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对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有厌学心理的学生逐渐增多。读书自古以来都是和刻苦勤奋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是严峻的考验。于是有很多人就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如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讨厌写作业;常与家长、老师抵触对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等等。 要分析厌学现象的心理,必须先明白厌学现象的本质,是学习的态度问题 ,还是学习的品德问题?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态度不是实际反映本身,而是在特别情境下以特定方式反映的内部准备状态。学生厌学和学生的品德没有必定联系,一个品德好的学生也可能是一个厌学的学生。根据态度构成的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来看,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其中的认知成分可能是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没有带来荣誉;情感成分可能是成绩的不理想没有获得尊重需要的满足感或者学习顺畅时候的兴奋感;行为倾向成分指同为厌学的学生,由于对学习的认识不同,导致结果可能极其不同。 笔者抛开客观原因,单从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学生厌学的心理。 1 个体差异带来厌学现象 学习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有的人天生在学习方面能力欠缺,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是天才,比如爱迪生、奥运冠军和一些天才们。当然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一个男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个人品德、个人动手能力均很优秀,但是他天生对数字符号没识别能力,八年级了还不会正负数运算。他的厌学仅仅表现在数学这一科上,所以老师应该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学生记忆力不好,那么他们就会讨厌历史、政治、化学之类的科目,老师应该鼓舞他们挑战自我,逐渐引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掌握记忆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 学习动机带来厌学现象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这种需要的前提条件是某些低级的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在教学中会发现,厌恶学习的学生是集中在两个极端的,家庭特别富裕和家庭特别贫穷的学生身上厌学现象特别明显。因为特别富的学生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根本不需要学习,就没有了动力、兴趣、耐心;而家庭特别贫穷的学生连基本的物质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