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现在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爱屋及乌(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殃及池鱼(y ān g jí chí y ú) 从前 ,有个地方 ,城 门 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 门 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 门 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 门 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 门 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 门 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比喻无端受祸。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比喻到死也不醒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âr fǎ mã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