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唐诗的发展演1VIP免费

唐诗的发展演1_第1页
1/4
唐诗的发展演1_第2页
2/4
唐诗的发展演1_第3页
3/4
唐诗的发展演变唐朝时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之后的第二个极其显赫的封建王朝。自唐高祖李渊于公元618年即位一直到公元907年朱温称帝,改国号为梁,唐朝的统治总共历时289年。唐朝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之治之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都获得空前的发展,因其疆域辽阔,人口猛增,国力强大,声威波及世界。全国户口由唐高祖建国之初的200万户增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的891万户人口达5291万人。由于政治上之大一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融合、吸纳各类外来宗教的同时,实行尚贤纳谏的开明政策和科举制度,广泛选用人才,处处都表现出充沛的活力。在如此宽松开放的氛围里,文学也欣欣向荣,呈现出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局面。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唐诗作品之丰富多彩,思想内容之深刻而富含艺术性,超过了当时其他体裁的作品。就质而论,它全面而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的社会本质和历史面貌。就量而言,清朝康熙年间汇编的《全唐诗》收集了二千二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由此可见,在唐代文学中,唐诗的成就最为辉煌。据明朝的高棅所著的《唐诗品汇》将唐诗的发展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一、初唐的诗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初唐指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至武后时期共九十四年。初唐(618-712)的诗歌沿袭南朝诗风,流行宫体诗。其代表人物上官仪是贞观初年的进士,高宗时期的宰相。他创作的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称为“上官体”,多为奉皇帝旨意或为皇帝唱和而写作的诗。虽然华美典雅,但以颂扬圣德为主,形式呆板,内容空虚,缺少积极而生动的思想感情。虽然如此,上官仪将六朝以来诗歌的对偶方法归纳为“六对”与“八对”,各以名物、声韵、造句、寓意等类相对,利用汉字的特点,使之程式化,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也为促成律诗的逐渐定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高宗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称霸诗坛,号称四杰。他们的诗作一方面承袭齐梁遗风,不脱轻艳绮丽的气息,另一方面力图突破宫体诗的狭隘氛围,呈现出新的倾向、新的精神。他们热切要求书写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因此,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宫廷走向市井和社会人生,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文风朴实、情感真挚。王勃和杨炯的五言律诗开始规范化,心境明朗、感情壮阔;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流岩、辞藻整丽。他们的青春而忧郁的气息,代表着初唐诗歌的审美典范。杜甫曾写诗推崇说:“王扬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初唐期间也兴起另一种倾向的诗体,那就是不拘声律对偶的古体诗。其代表人物陈子昂,张九龄以复古为号召,推崇东汉献帝时期的建安文学,提倡三国曹魏齐王时期的正始文风,与初唐四杰,沈宋之近体诗相对立。陈、张等人既有创作实践,又在文学理论上推陈出新。这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陈子昂高举“兴寄”与“风骨”两面大旗,致力于复归风雅。其《登幽州台歌》和《感遇》38首,以及张九龄的《感遇》12首和《望月怀远》等诗篇,语言质朴清刚,充满激越壮伟的气概和深沉忧愤的现实关怀,影响颇为深远。其后,李白的创作、韩愈的散文白居易之诗歌,皆与陈子昂的思想一脉相承。综观初唐诗歌的发展,蛀牙是由两种对立的创作倾向和趋势所推动。其一是承袭六朝遗风,在演变过程中,完成律诗之创作;其二是努力用“汉魏风骨”来表现“风雅兴寄”,并获得新的成就。经过此两种创作倾向的不同流派争妍斗艳发挥各自的特色,推动着唐诗向前发展,使随后的盛唐诗歌逐步走向全面繁荣的高潮。二、盛唐的诗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盛唐指玄宗、肃宗至代宗时期共六十七年。在此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高峰。诗歌创作经过初唐四杰、沈宋、陈张诸人突破齐梁宫体诗之束缚,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诗人也接踵出现。除李白、杜甫两位顶尖级的诗人之外,尚有十几位第一流的诗人并世,犹如众星拱月、辉丽中天。他们都是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唐诗的发展演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