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立秋刘言史【篇一:《词源》】“”《词源》一部指瑕李明龙“”摘要:本文通过对《词源》一部的考察,总结了它在编纂上存在着书证迟后、书证有误、释义不准确、义项归纳有误、漏收词条等方面的缺点,为《词源》修定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书证迟后书证有误释义不准确义项归纳有误漏收词条《词源》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语文辞书,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但由于特定的时代和条件限制,《词源》在1976年修订后再未修订,随着近年来汉语词汇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词源》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就在所难免。该书在书证、释义等方面尚有一些瑕疵,笔者以一部为例,略论其所存在的问题,敬请方家指正。一、书证迟后。“”《词源》编辑的目的之一就是结合书证,重在溯源,王云路先生(1993“)认为:书证是义项的基础和根据??它应当具备几个特点:一、尽可能有始见书的例证,即例证时代要早,最好是第一次出现的”例句。二、例证要与与文义相吻合,具有典型性。汪维辉先生(1991“——)曾说:《词源》重在溯源找到某词某义最早出现的书证??但是,由于古籍多如牛毛,不管是溯源还是穷流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词源》由于编辑时间较早,对近二十年的词汇研究成果无法吸收,因此书证迟后现象较为突出。本文略举几例。“【一干】①一批、一伙。《水浒》第二十六回一干高邻在这里,”中间那个会写字?“【一派】②一片。金元好问《遗山集》十一《自题写真》诗之二一”派春烟澹不收,渔家已许借扁舟。按,此条元氏书证迟后,《汉语大词典》以宋戴复古《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胸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为最“早书证,也迟。唐吕岩《敲爻歌》:朱砂配,水银停,一派红霞列”太清。可能应是最早书证。二、书证有误“【一旦】②一时、忽然。汉王充《论衡辨崇》: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按,此条书证似乎不太正确,查原文:犹系罪司空作徒,未必到吏日恶,系役时凶也。使杀人者求吉日出诣吏,剬罪,推善时入狱系,宁能令事解、赦令至哉?人不触祸不被罪,不被罪不入狱。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未必有解除其凶者也。天下千狱,狱中万囚,其举事未必”触忌讳也。王充此句是针对时人把灾祸归于犯忌讳而发的议论,因而举牢狱之例来说明灾祸并非源于忌讳。因此,王氏总结了两种情况,一是人不触祸不会入狱,二是人犯了罪,如果有朝一日命令下来,令犯人解脱桎梏,直接放出,不一定是因为有人解除了他们所犯之凶。“”“很明显,这是一种假设,一旦应为有一天或有朝一日,而不是一时,”忽然。“【一抹】①涂抹。《唐诗纪事》六九罗虬《比红儿诗》之十七: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按,抹确有涂义。但抹和数词固定搭配时一般都用作名词,相“”“当于片。如陆游《北园杂咏》:岁残已似早春天,隔水横林一抹”烟。“”“”“”抹如作动词,一一般作状语,表示程度轻,为稍为之意。因此,“”“”“此时的一抹有稍为涂抹之意。如唐罗隐《梅》: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哀。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词源》的释义和书证均有误。“”“”“按,此义有两个失误,第一,书证失误。楚人一炬之炬是点燃、”“”“”焚烧义,《汉语大词典》炬字条点燃、焚烧下恰引此句,这里不过多说明。第二,释义不准确,我们将在下文谈及。【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唐白居易《长庆集》六七《自罢河南已换七尹??偶题西壁》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参见三世。“”按,白居易并非前生、今生、来生。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生条“”“也引此句,作者加案语说:案,此三生指转生而言。因此,世说三”生如不谬意思是世人所说转生如果不荒谬,而不是说三生之说不荒谬。三、释义不准确【一匡】、【一合】“”“”因此,一匡在上古就是齐一匡正,这一组合经常作使动,因而“”“”《汉语大词典》释该词为使得到匡正,但两书均未把一释出,释“”“”义稍显不确。一合同理。同部的一同也是如此。“【一向】②偏一边。唐元稹《长庆集》十八《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