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下标字符∶尸体化学中 C3,α 1,α 2 附图 16张 字符数 37215 第三章 死后变化 人个体死亡后受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postmortem changes),亦称尸体现象(postmortem phenomena)。其发生和发展过程,随气温、湿度、空气流通情况,以及死者体质、死因等情况的不同而异。根据人的个体死亡现代概念,死后变化又区分为脑死亡后(尤其原发性脑死亡后)和心跳循环停止后的死后变化。 第一节 脑死亡后的变化 ㈠脑死亡后脑部的变化 主要是脑组织本身死后自溶,而且随人工呼吸和脑外循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尤以脑神经细胞为明显,由大脑扩延到小脑和脑干,甚至包括上段颈髓。由于脑死亡的病因和病变不一,脑死亡后脑的变化也不尽相同。关于脑死亡后脑的变化以及呼吸机脑的改变详见第二章。 ㈡脑死亡后脑外器官的变化 原发性脑死亡后,借助人工呼吸机等支持疗法,心肺功能得以维持并在一定时间内脑外器官可继续存活。此期间内各器官发生的变化,对于器官移植有一定的意义,人体及实验性研究所见如下。 1.心:脑死后 12小时可见心内膜下点、片状出血,心脏静脉淤血,至 24小时更加明显。光镜下,脑死亡 6小时,可见心内膜下心肌嗜伊红染色增强和淡染相间,肌浆淡染,空泡变,有微小出血灶和肌溶灶。有些横纹不清。肌间小动脉内皮肿胀,核极性紊乱呈栅栏状排列,有的管腔闭塞和附壁血栓形成及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脑死亡 12小时,心内膜下出血、心肌断裂、溶解,小动脉肿胀加重。脑死亡 24小时,心内膜粘液水肿,内膜下出血广泛(图 3-1),普遍性心肌嗜伊红变,多发性肌溶灶。心肌微血管闭塞及微小局灶性炎。电镜下,脑死亡 6小时,见心肌内线粒体肿胀,嵴不清,有的核周可见肌丝溶解。12~24小时,心肌细胞核膜双重结构不清,线粒体有些崩解,空泡增多,散在肌丝溶解。 图 3-1 2.肺:脑死后 12小时,肺体积增大,淤血、水肿,24小时更为明显。光镜下,脑死后 6小时,有些肺泡壁明显增宽,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少量白细胞积聚和浸润,小支气管平滑肌肥大,有的支气管粘膜上皮脱落;12小时,肺泡壁明显增宽,细胞数增多,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肺泡内出血,微血栓、透明膜形成(图 3-2)。24小时,肺淤血进一步加重,炎性细胞浸润,局灶性出血、坏死、微血栓形成,支气管粘膜上皮肿胀增生。电镜下,脑死 6小时,I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纤毛有的脱落,线粒体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