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心理调适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时常听到来自教师的抱怨声:“工作真没劲”、“这些孩子太调皮了”“家长素质太低”等等,“烦死了”“累死了”几乎成了口头语。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针对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一份调查表明,93%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徐长江在黑龙江 3年中学进行的调查表明,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2000年 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 14个地市 168所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表明:有 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 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 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2002年在广州市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检测的结果,即:被测试的教师中 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并有较高的嫉妒情绪、焦虑情绪。这表明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人际交往和情绪状况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那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或者终日忧郁、悲观消极;或性格暴躁,动辄发火;或虚荣文饰,弄虚作假;或紧张焦虑、惶惶不安,管理学生方法过激,近年来,校园里偶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个别老师因为学生的一点过失,罚学生吃苍蝇,强迫学生互相打耳光,有的甚至往学生脸上刺字„„。人们通过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所示,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言之,是由于教师心理问题所带来的。这些极端现象的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需要适时地加以调适,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教师更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要做到“我喜欢 我选择”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 二、在工作中确立可行的短期目标 工作中,教师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实现目标,把事做好。这样他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做事也会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