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经济史研究中, 财政史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讲, 经济的其他各个方面都与财政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就决定了财政史研究有其更为突出的意义。 1991 年以来的十年中, 晚清财政史研究无论是宏观整体的把握,还是微观细节的探究, 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之予以概述。十年来,经济史学界出版了一批较有分量的财政史专著,并搜集整理了部分财政史资料, 这是晚清财政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成就。周育民著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是此间专就晚清财政问题进行研究的力作。该书将晚清财政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之下, 以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主线, 对晚清各历史阶段的财政状况予以宏观论述 [1]。邓绍辉《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一书则从晚清财政与中国近代化的互动、互制关系着眼,对晚清财政制度、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支、财政改革等情况作了深入探究[2]。郭毅生《太平天国经济史》以大量篇幅论述了太平天国政权的财税制度与政策。书中对 "照旧交粮纳税 "、"业主收租 "、"着佃交粮"等田赋政策详加考察,并具体分析了工商税与捐费[3]。其他经济史与财政史著作中,亦有专门章节探讨晚清财政情况的,在此不予赘述[4]。具体财政问题上, 也有不少专著出现。 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 指出,晚清赋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盐税商税收入增加, 地丁正额地位则相应下降 [5] 。黄惠贤、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认为,清代俸禄制度"包含着近代社会俸禄制度的新内容和新变制 ",晚清社会的大变动导致了俸禄制度的大变更[6]。许毅等学者合集体之力,撰成一部专题性质的外债史专著,对外债、赔款、外国资本侵略等诸多问题作了研究 [7]。曹均伟、方小芬则从利用外资的角度出发,从相对积极的层面去理解近代中国的外债问题[8]。陈诗启在其海关史专著中指出,海关税收的增长确实使清政府的财政赤字状况有所改观,但与此同时,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海关逐渐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9]。戴一峰亦对近代海关与财政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认为近代海关典型地扮演了双重角色:"它既是列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工具, 又是列强改造中国财政体制的样板。 "[10] 资料整理方面亦取得了丰硕成果。刘聚星、 林宝清编写了 《中国财政金融年表》的清代部分。该书以《清实录》为主要选编范围,辅以其他史书与类书,第一次以年表形式将财经资料汇编成书,实为财政史研究的一部重要参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