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打开自然写作的新面对打开自然写作的新面对 自工业社会以来,世界各国围绕经济轴心,加紧对自然界进行掠夺与开发 ,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进入后工业社会,理论知识的高举和理性的回归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生态文学随之进入大众视野。“生态文学”一词最早源于西方,针对不同的书写,它也有不同的称呼,如“环境书写/文学”“自然书写/写作”等,目前国内外对于生态文学尚没有明确的分类与清楚的界定。笔者认为,其宽泛定义为:不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原则而能够反映生态系统观的文学。 纵观中国大陆的生态文学或自然写作作品,大多聚焦于非虚构散文,并借此逐步建立一种生态批判模式,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张晓风《动物园》等。而近年在图书市场日渐红火的博物学图书似乎也为自然写作开辟了一条新径,增添了一抹新绿。假如把目光转向海峡对岸的台湾,人们更能发现自然写作的多种面对与可能。 一、写边缘以拓主流 中国台湾的自然写作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环保文学。资本主义现代化都市的进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恶化,引起文学界的关注,环保在台湾、香港已变成一种文化政策,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并不是经济的对立面,此时文化人就需要讲故事给政策制定者听。曹惠民教授在谈及台湾自然写作的代表性作家时,首先提到刘克襄。这位早前以诗人和散文家身份步入文坛的作家,自 1988 年始,在自然书写方面有了新的迈进。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以及对鸟类的热切关注,使得刘克襄敏感地意识到动物小说这座蕴藏丰富的森林的存在。1991 年,他的第一部动物小说《风鸟皮诺查》面世,获评为当年开卷十大最佳好书,一时洛阳纸贵。此后,他陆续有动物小说出版,从最初的鸟类,到海洋生物鲸鱼,再到野猫野狗,刘克襄的动物小说版图不断扩大,而观察地域也从生态保护区扩展至全台湾,甚至跨界到香港,视野逐步打开。 动物小说作为自然写作的一个面对,总给人以边缘之感,又或者被归入儿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童文学之类,其文学价值远远被低估。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成为传世经典,其中所描绘的动物主义革命发人深省,以童话寓言的形式给成人世界带来震撼与警醒。由此可见,动物小说并非只能作为儿童读物而存在。不过,由于小说所蕴含的强烈政治隐喻,削弱了其自然的成分,使其或多或少蒙上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难免无法划入自然写作的范畴。20XX 年,中国大陆作家姜戎出版的长篇纪实体小说《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