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尚渭水钓鱼秦琼长安卖马苏武北海牧羊张飞蜀都卖肉关羽荆州卖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秦国韩、魏、楚齐、燕、赵文史是一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评)历史有关。如:《荆轲刺秦王》《过秦论》《项羽之死》《阿房宫赋》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解题简介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地缘战略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背景介绍赂lù秦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yé小则获邑yì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无厌yàn草芥jiè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悲夫fú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xuē月割苟gǒu以天下之大注意字音兵: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3.兵者,国之大事也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兵器士卒,军队军事战乱,战争六国破灭,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弊在赂秦(1)(1)赂秦:力亏赂秦:力亏(2)(2)不赂者:盖失强援不赂者:盖失强援总总分分弊弊在在赂赂秦秦总总本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本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基础知识检测一1非兵不利:2盖失强援:3不能独完:翻译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兵器大概因为,表揣测语气形容词做动词,保全第二段论证方法?论证什么?对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基础知识检测二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暴秦之欲无厌3思厥先祖父4至于颠覆5其实百倍6理固宜然翻译语句: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齐齐::与嬴不助五国与嬴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燕燕::以荆卿为计——速祸以荆卿为计——速祸赵赵::牧以谗诛——用武不终牧以谗诛——用武不终盖失强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能独完智力智力孤危孤危以赂者以赂者丧丧不赂者不赂者对策:对策:三国三国各爱其地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刺客不行,良将犹在……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基础知识检测三翻译语句: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义不赂秦2始速祸焉3李牧连却之4可谓智力孤危5当与秦相较第四段主要内容,结构作用第四段主要内容,结构作用开药方开药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并力西向治病根治病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结构上: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基础知识检测四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礼天下之奇才2秦人食之不得下咽3而为秦人积威力之所劫4日削月割第五段主要内容第五段主要内容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古古今今六国与秦:六国与秦:诸侯诸侯北宋:北宋:天下天下之大之大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可以不赂而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