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师教育孩子心得 有一种尊重是“不问” 读到作家莫小米一篇文章,很简短,兹录如下: 常常看现场采访的电视节目。 常常看到因种种原因与父母离散了的孩子被采访。 常常感到采访人的残忍——那次是在儿童福利院,采访者将话筒对准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想不想爸爸妈妈?” “我爸爸死了。”女孩显然不愿提及妈妈。 “那你想妈妈吗?” “我妈妈不要我了。”两次都不作正面回答,那意思已表达得相当清楚。而且看得出孩子已经非常难过,该放过她了吧。可采访者仍穷追不舍: “那你想不想妈妈呢?” 女孩的泪水终于滴落。她无法出声,只点了点头。 也许采访者就要这样的“剧情”,以达到他制作节目的效果,可他实在太自私也太无理了。试想如若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亲友遭遇不幸。他是否同意被这样紧紧追问?也许因为被采访对象只是个孩子,他忽略了人与人相处起码的尊重原则。 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生活中,那些喋喋不休类似关怀的问寒问暖问长问短有时是极其令人生厌的。尤其在触及他人隐痛时,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已——能否不问。 这样的镜头在电视中现在并不少见,也许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教育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老师往往出于好心而关怀过头,对学生的事情总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这样做并不讨学生的喜爱。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即使我是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工作单位,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事都要公之于众,或者什么个人隐私都要向别人交待清楚。 从一定意义上讲,老师关怀学生也是应该的,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关怀,并不是要学生在老师面前把什么都说出来,有很多事情其实是学生的隐私,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们不但不能问,而且要小心呵护,与学生达成某种默契,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了。比如,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老师即使出于关怀,要了解情况,问的尺度也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追问孩子,你的父母怎么会离异呢?有的孩子,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老师只要心中有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帮助,没有必要像调查户口一样,问得太认真。 人的隐私,除非他同意主动向你敞快乐扉,否则还是不要问的为好。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的空间,不希望别人擅自闯入,干扰他平静的生活。有的对于学生而言简直就是一个痛苦的记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揭开学生心口上的疤痕,无异于在伤口上撒把盐。 以前做班主任的时候,常常去家访。一个经济有困难的家庭,家长见我来了之后,一时竟不知所措,因为他们的家里实在连一个坐的地方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