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技能训练CBT第一讲2佛教徒论道3佛教徒论道•佛教徙要经常辩论佛道提升修行,只要辩赢了就可以留下来吃饭睡觉,输了要继续赶路.4•有个佛教徒路过一个寺庙,这寺庙是两兄弟管的,哥哥长得很帅,弟弟呢,一只眼睛没有的.这个人找到哥哥辩论,哥哥说:你不要跟我辩,跟我弟弟辩吧.因为在哥哥的想象中这个弟弟比较笨一些.这个人跟他弟弟辩了,辩了一会出来说要走了.哥哥很惊讶:什么?我弟弟你都辩不过.佛教徒论道5•他说:你弟弟很厉害的.我一见你弟弟呢,我就觉得他很有智慧,于是我们开始无声地辩论.我就伸出一个指头,我的意思是这是我们的创史人:释迦牟尼,值得我们尊敬.过了一会看见你弟弟伸出两个指头.他仿佛在告诉我:除了释迦牟尼还不够,还跟他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感悟人生,悟出佛道有关.有道理.于是我又伸出三个指头,我的意思是还必须要有我们这些门徒,没有我们这些门徙,佛教怎么光扬天下呢?没想到你弟弟伸出一个拳头,他告诉我: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佛性,混然一体,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太厉害,我走了.佛教徒论道6•过了会儿,他弟弟走出来了,非常气愤:哥,我被人家污辱了,刚才那个无理的家伙,一见到我一声不响就伸出一个指头,嘲笑我是独眼龙.我很克制地伸出两个指头,恭喜他长着两只眼睛,没想到他继续挖苦我,伸出三个指头,嘲笑我们两个人只有三只眼睛,我受不了了,伸出一个拳头,准备揍他,他跑掉了佛教徒论道7心理学的解释许多人正是因为对自己、他人或者世界有不恰当的或者歪曲的想法,才会产生情绪上的困扰和行为上的偏差。8佛教徒论道——佛教与心理治疗•人类内心都是有主观的潜在期望:“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心意”——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执念”。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佛陀启示苦恼悲伤的根源正是人类内心存在的无明——“世上每件事情都能符合我们的心意”。•执念的消除,可以通过正念和内观来完成,当一个人了解和彻底去亲证这一执念的时候,解放就到来。9鸠摩罗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0CBT: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11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12参考书目推荐:•作者Judith.S.Beck•美国Beck认知治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费城大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系的教授13参考书目推荐:•新手治疗师实操必读•作者用了一个贯穿全书的案例来完整呈现认知治疗过程14参考书目推荐:•《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本书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治疗技术,既包括认知治疗的传统技术,又包括这一领域涌现的最新治疗技术。针对每项技术,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案例对话、自助表格以及对家庭作业的具体建议。15目录•临床心理学教授、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教育经历:北大的博士博士后:中科院心理所和哈佛医学院(各两年)•中国第一批注册督导师•中国第一批创伤治疗师。•长期和美国波士顿大学、哈佛医学院附属Mclean医院的长期合作16提纲CBT产生的历史背景CBT产生和发展的历程CBT的内涵CBT的适用范围17一、历史背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认知叙事焦点解决18二、产生和发展历程•认知行为治疗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但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新理论、新方法而获得人们承认并确立自己的地位却是在70年代。•认知行为治疗不是一种单纯的或者单一的疗法,或者由某一个心理学家说创立的疗法,准确来说,他是由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的整合而成,经过了半个世纪3个阶段的发展,但是也是近20多年来才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流的治疗流派。191CBT的起源•两股力量的各自发展:行为治疗——巴甫洛夫和斯金纳,沃尔普和艾森克尝试了系统脱敏法与放松训练在临床上的效果;但遗憾的是他们只着重使用强化进行行为矫正,以及使用暴露方法消除恐惧反应。认知治疗——以贝克认知治疗为代表从一开始贝克就非常注重实证的研究,并获得了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持。到2000年前后已经完成超过300个针对不同障碍的有对照组的CBT效果研究。201CBT的起源•两股力量的融合:•在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调适作用)的促动下,行为和认知趋向于整合。英国的Clark和美国的Barlow,是他们两人的研究组在对于惊恐障碍的治疗中巧妙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