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学作品俄文译本中人名意象转化方法探究

文学作品俄文译本中人名意象转化方法探究_第1页
1/5
文学作品俄文译本中人名意象转化方法探究_第2页
2/5
文学作品俄文译本中人名意象转化方法探究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学作品俄文译本中人名意象转化方法探究文学作品俄文译本中人名意象转化方法探究 赵新艺 摘 要: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往往不仅具有称名功能,而且内涵丰富,一般来说,为了最大程度契合自己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文学大师们十分重视人名的选用。因此如何在译文中最大程度还原人名原有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文学翻译领域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将结合目的论的翻译法则,探究鲁迅作品俄译本中苏联翻译家们对人名及外号的翻译方法,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意象转换。 关键词:人名翻译;翻译方法;文化意象 在 19—20 世纪之交,中俄之间的文学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密切交往。鲁迅作为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作家,在中苏文学沟通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在《祝中俄文字之交》一文中鲁迅称“俄罗斯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与此同时鲁迅则是苏联文学家和汉学家最早关注的,也是最早被译介到俄罗斯的中国现代文学家之一。自 1925 年苏联著名汉学家王希礼第一次将《阿 Q 正传》译成俄语至今,鲁迅的小说已被全部译成俄语并多次出版。[1] 众所周知,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名字诨号极具特色,作者通过自己敏锐独到的观察,依据不同的人物形象,采纳不同的命名手法,使每个人名都极具寓意与内涵。而在俄文译本中这些人名是如何实现文化意象转化的,本文以弗米尔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对俄语转化中文人名的方法进行探究,旨在对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方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鲁迅作品中人名的含义 鲁迅曾说过:“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者诨名也不易。”[2]事实上,鲁迅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给自己小说人物的名称给予丰富且独一无二的内涵。 例如,在作品《祝福》中,作者描寫了主人公祥林嫂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悲惨的一生。然而作者给予了女主人公“祥”这个姓氏,原来寓意着幸福安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然而她的现实命运却和这个名字截然相反,强烈的反差效果仿佛是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批判与控诉。 在短篇小说《药》中,暗线人物革命者夏瑜和明线人物华老栓,这两个人的姓氏组成“华夏”一词,而华夏恰恰代表了中国。他们的遭遇也预示了当时中华民族危险存亡的命运。 小说《孔乙己》中,作为穷读书人的代表孔乙己,他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而“孔乙己”这个外号的由来作者在文章中也给出了解释:“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学作品俄文译本中人名意象转化方法探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