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中的乡土儿童形象分析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中的乡土儿童形象分析 摘 要: 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有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构起了一条独特的儿童形象长廊。本文以曹文轩、金曾豪、黄蓓佳三位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例,运用玛利亚·尼古拉耶娃《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的理论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对乡土儿童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 新时期 江苏儿童小说 乡土儿童形象 乡土儿童形象在新时期江苏众多的儿童小说作品中可谓并不少见,本文择取三位重要作家的作品来谈,主要包括曹文轩带有其自身童年经历的儿童小说中的苏北儿童形象、金曾豪儿童小说中的江南少年形象,还有黄蓓佳的一部分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儿童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并分析这三位作家笔下乡土儿童的异同,以此观照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中的乡土儿童形象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一、苦难中成长的苏北少年 曹文轩生于盐城,二十岁之前的岁月都是在盐城里下河地区度过,那里至今仍生活着他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草房子》( 1997)《红瓦》(1998)《细米》(20XX)《青铜葵花》(20XX)等长篇小说以及《甜橙树》(20XX)等中短篇小说集塑造了一组苏北乡土儿童的群像:《草房子》中的桑桑、秃鹤、杜小康、纸月、细马,《红瓦》中的林冰、马水清、谢百三、姚三船、刘汉林、傅绍全、乔桉、赵一亮、秋、丁玫、陶卉、夏莲香……桑桑、林冰、细米更多承载了作者自己的影子,而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少年少女,使得这组群像更斑斓多彩。在这里,我们选取一组相似的人物来对比分析:杜小康与赵一亮,从中可以看出曹文轩在其中有意传达的儿童观。 杜小康和赵一亮的家庭都是从富裕而至破落,两人表面上很相似,但内里却从一开始就显出不一样的气质。面对变故,前者很快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地面对;而后者则始终被命运扣着,消极地面对,最终结局让人难过。两人生活的背景都是六十年代的油麻地,杜小康是油麻地小学,而赵一亮是油麻地中学。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两人的家庭背景都相似,杜小康家开着杂货铺,家底厚实,是油麻地的首富;赵一亮家开着染坊,家境殷实,且这种殷实是“新颖的、有活力的、不住增长着的”。两人都有“对手”:杜小康的对手是小说的主人公,即校长的儿子桑桑,是金钱和地位的较量;赵一亮的对手则有两个,一是小说主人公林冰,两人之间是胡琴的较量,二是理发店老板许一龙。两人的命运都因一些事件而发生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