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春节过年拜年习俗礼仪 【篇一:中国春节拜年习俗】 "礼义仁智信,礼为先",古人教孩子"知礼、习礼、行礼"首先从拜年做起。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通过拜年这一特别交际方式,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以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展示各自的礼仪修养。 元欧阳玄《渔家傲》词:"绣榖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认为从初一到十五都是拜年时间。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写道:"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女投笺互拜,曰拜年也。"可见,拜年的民间习俗出现后,人们的重视程度、拜年的方式内容也在"与时俱进",而且一直流传到现代。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庄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年"饱食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传说"拜年"由此而来。 有一年,"年"又进村了,人们发现它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当"年"到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燃放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年"被吓跑了。于是,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春节习俗流传开来,并且逐步扩大应用到一年到头各种喜庆活动中。 古时"拜年"固有含义是为长辈拜贺新年,叩头行礼。随着时代的进展,拜年习俗不断增添新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向师长、单位领导、同学、同事、战友、同乡、"六亲"、邻居拜年渐成时尚。该去拜年而没去的心里总觉得不妥、不安、失礼。拜年的目的也由"尊宗敬祖、行孝祝福",增加了"情绪化"、"功利化"色彩。 古时,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美丽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妆装扮后首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带有行孝、讨好、讨赏的意味,让长辈新年第一时间就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吃过早饭,小字辈随父母或哥姐出门去走亲访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问"新年好"。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给宗亲长辈拜年,一般行跪拜礼,给师长拜年,一般说"给老师(前辈)磕头了",现代不一定真行磕头礼,抱拳作揖"言到为止"。给朋友、同事、邻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礼,而且这种礼节形式成为春节拜年的标志,大人会做,现在孩子也心领神会。 初二、初三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长和叔、姑、舅、姨等长辈家拜年,一般要带些敬老礼品,有素养人都不追求礼品奢侈豪华,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芦,一盏灯笼、一挂"中国结"都行。拜年时主人、客人都不讲究礼品贵贱,重视的是礼节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