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季羡林:以分钟计算厚重的生命]曲黎敏生命沉思录 全文[季羡林:以分钟计算厚重的生命]曲黎敏生命沉思录 全文 高龄曰“寿”,体健曰“康”,劳作曰“为”。国学大师季羡林正是因“为”而康,因“康”而寿。人有生理的生命,也有学术的生命,若两个生命都充满生机,则可谓不老。 事业:德艺双馨的“作家票友” 据说,季羡林曾有 200 多个“职务”、“头衔”。真的吗?他说:“我说不出来。什么专家、委员、主任、主编、编委、理事、会长、顾问,加起来……可能有这些吧?有一些职务,我自己根本不知道。” 虽说这些职务有“实”的也有“虚”的,但工作大大超量却是事实了。除了每天凌晨三四点到七点半这几个小时有保证外,上午与下午,老人的时间多半被名目繁多的会议、各色人等的访问分割得支离破裂。然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一篇接一篇文章见诸报刊、一本又一本著作问世。对于质疑,他解释说:“北宋欧阳修写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我写文章,则多在会上、飞机上、路上(散步),也可以叫‘三上’吧。”时间对于他只能按分钟计算,他只得这样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 生命的时钟之弦,季羡林永远上得满满的。他是个学者,他的主要兴趣是讨论学术,一生著作等身,梵学、佛学、吐火罗文讨论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讨论齐飞。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据悉:在作家协会酝酿新领导人人选时,曾有人想提名季羡林作为候选人。季羡林听了赶忙谢绝,并称自己只是个“滥竽充数”的“作家票友”。 其实,仅就散文这个领域的成就,季羡林就不愧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作家,即使如他自谦是“作家票友”,那也可谓是德艺双馨的一流“票友”了。 找他写文章、写序、采访、题字的人,每天有好几拨。一日,北大一位退休的张老师来找季羡林为他的书写序。工作人员挡住说季老不在,张老师只好悻悻离去。不料外边的“交涉”被屋里耳聪的季羡林听到了,向正在离去的张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师招呼道:“张老师,我在家,请来吧!”张老师十分惊喜,工作人员却陷入尴尬…… 故乡:常常出现在梦境和散文中 季羡林的容貌,最让人注意的是两个大大的眼袋。那不是常见的一种寿征,那眼袋里藏的是眼泪。他的眼袋之所以大,是因为感情太深,流了太多眼泪的缘故。 季羡林的家乡是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季家当时的下一代中只有季羡林一个男孩,于是,他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