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并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临床营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所重视。据文献报道,我国现有住院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良,需要营养支持。随着对肠道是外科应激的中心器官及肠源性感染的深入认知,肠内营养已成为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腹泻是肠内营养过程中最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肠内营养小时为患者发生腹泻的高发时间,少数患者甚至因腹泻被迫停止治疗,严重者出现脱水、发热、电解质紊乱等,是困扰肠内营养的主要问题之一。消化生理与管饲消化过程肠内营养患者的腹泻是多种影响因素、疾病和医疗处理措施综合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掌握消化道生理特点。消化生理了解正常的消化生理对了解腹泻的机制非常重要。消化道起于口腔,即脑相。当食物进入口腔内,副交感神经对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刺激产生反应。消化的胃相始发于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胃的扩张,刺激机械性感受器,这种感受器反馈地抑制一种多肽,这种多肽的抑制可增加小肠和大肠内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消化道的肠相与十二指肠或近端空肠内化学感受器受刺激有关,随后大肠重吸收水钠和氯,释放短链脂肪酸。管饲消化过程由于营养物直接进入胃或小肠内,未经脑相因而缺乏副交感神经的刺激。管饲营养物在胃肠系统中的位置、营养物的类型及成分的比例不同所引起的某些胃肠反应,可导致大便稠度的改变。现已发现存在于回肠、结肠和直肠黏膜内分泌细胞的多肽会依管饲位置和管饲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胃肠反应。在消化的肠相期,小肠内的化学感受器对管饲营养物的渗透压、脂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的量及输入食物的体积产生反应。与肠内营养腹泻相关的因素有关腹泻的定义包括大便的次数、稠度、量或这几方面的组合。文献报道中管饲患者腹泻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营养物吸收障碍、感染、细菌污染、所患疾病的进程和营养配方中的一些问题被认为是引起肠内营养患者腹泻的原因。疾病相关因素吸收障碍低蛋白血症可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这种腹泻与慢性营养不良有关,与急性营养不良的关系不大。理论上讲,低蛋白血症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小肠黏膜水肿,引起吸收障碍。与艾滋病、糖尿病、胆囊结石切除术后相关的慢性腹泻也可能与肠道吸收障碍有关。胆汁酸吸收障碍被认为是引起末端回肠切除术后腹泻的原因,此段小肠负责胆汁酸的运输。其功能的任何损害均会引起过量的胆汁酸进入结肠,而胆汁酸进入结肠后,会刺激氯分泌,导致腹泻。感染肠道的大多数感染均会引起腹泻。当正在接受肠内营养的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