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报告作者:中国三峡总公司来源:《三峡工程技术通讯》1992 年第 1 期本站发布时间: 2007-10-2 9:58:18 1986〕15 号文件的要求,由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工作已结束,并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1959 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 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防洪作用9000 余万亩,人口 7500 万,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 余亿 m3,兴建了荆江分洪等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 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10-20 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 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 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 亿 m3,淹没农田约 1000 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技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自 1153 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00m3/s 的有 8次,其中 1860 和 1870 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 和 105000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m3/s 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它切实可行的对策。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 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221.5 亿 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 年一遇提高到 100 年一遇;遇 1000 年一遇和 1870 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1931、1935、1954 年型洪水,可拦洪120-200 亿 m3,减少中下游淹没农田250-300 万亩;并可减轻武汉市的洪水威胁,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发电效益1768 万 kw,年发电量 840 亿 kw·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