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校本教研的进展瓶颈与内涵要求校本教研的进展瓶颈与内涵要求 摘 要:校本教学讨论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即直接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讨论活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化开展,一方面对校本教学讨论发出了强烈的呼唤,要求强化校本教学讨论,加快校本教学讨论制度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改革和进展要求校本教学讨论的专业支持和经验的积累。这对老师的个体进展以及学校质量的提升展示了宽阔的前景,但是现实的校本教学讨论却滞步不前或在相当程度上逐渐偏离重心——“学校为本”被“校外为本”取而代之,究其原因如何,还得从现行的教学讨论机制与老师个体对校本讨论内涵的认知说起。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学讨论;教育事业 一、现行教学讨论体制对学校、老师校本讨论的限制与策略初探 1.现行的教学讨论体制对具体学校教学讨论的局限 现行的教学讨论体制系统是以各级教研室为主干建立起来的,经过多年的进展,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成为教育事业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业务支撑力量。但是,这种具有很大稳定性的、统一的计划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缺少自下而上教研机制的补充、促进和制约。这种方式在制度上明显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学校和老师缺少基本的制度法律规范,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学要求得不到有效的表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校外教研机构的讨论工作出现了脱离具体学校的实际教学问题,或是出于大范围的、一些面子上的统一要求,在讨论具体学校的实际教学问题时,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很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官僚主义”,让老师既要“迎合”校外教研机构的权威“教研成果”,同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讨论,或是将“权威”的教研成果转化为自己所有,感到身心疲乏,从而形成教研无用论。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教学讨论体制的关系 自上而下的教学讨论体制是实行上级行政推动的策略,开展教学讨论,促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体制对启动统一的、大规模的教学变革是非常有效的。它的优势在于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学问题,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教研机制在解决具体学校自身遇到的、日常的和“点上”的教学问题时却存在明显的不足。自下而上的教学讨论体制是实行学校基层的创新策略,开展教学讨论,促进教学水平质量的提高。对解决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