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训练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基础过关]1.黄土高原发生比较频繁、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是()①地质灾害②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③台风④水土流失、土壤侵蚀⑤酸雨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④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此回答2~4题。2.由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下列有关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B.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D.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②①B.②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①1/5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7.下列说法中,属于黄土高原环境脆弱的表现的是()A.地下矿产多,地面开矿多B.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的地区C.土壤遭到侵蚀后,难以恢复原来的肥力D.水旱灾害频繁8.读“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A、B、C、D的空格中,每个选项限填一次。①破坏植被②人均耕地和燃料减少③需要更多的劳动力④土地退化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图中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尖锐的________矛盾。一方面人口________,加上生产力水平低,导致新辟土地;另一方面黄土高原农业垦殖历史悠久,适于农耕的土地早已被开垦,于是只能向那些环境________的地区,如陡坡、林地等要粮,从而造成人口、经济、环境的恶性循环。[能力提升]9.关于黄土高原环境及其人类活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人口承载力最大的地区B.是我国降水量最少、气候最干旱的地区C.是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D.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但自然环境条件比较稳定的地区下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据图回答10~11题。2/510.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凌汛B.水土流失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11.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该地区合理承载力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北部的人口密度最为合理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读图,完成12~13题。12.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率高B.河网密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C.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D.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水电13.从图中的信息看,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材料二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M;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1)如用下图表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3/5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______,风向主要是________风。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M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A.荒漠B.草原C.森林D.水乡(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