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深究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在货币经济学理论文献中指货币当局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制定的货币政策,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即货币当局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涌入、巨额贸易顺差使得我国常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连续多年持续双顺差,内外失衡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影响,干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央行货币冲销的效果。为了应对当前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频频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在金融市场不健全、利率市场化缓慢推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选择余地很小,必定限制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一、讨论文献回顾职称论文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应考虑在具体货币政策操作中,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和时滞,及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陆军、舒元 (2024)采纳两步ols 方法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实证讨论表明货币政策在我国有效,同时预期到的与未预期到的货币都影响产出,货币政策对产出在 10%的显著水平上存在非对称性效果[1]。彭方平、展凯、李琴(2024)应用非线性stsV Ar 模型进行实证讨论,实证讨论结果表明以金融机构存贷差为流动性过剩度量指标显示,自 2024 年以来,我国经济明显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流动性过剩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调控能力,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能力,反而有所加强[2]。谭旭东(2024)基于政策时间不一致性模型得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政策的可信性之间密切相关,随着货币政策可信性的提高其有效性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央行实行有规则、透明度高、连贯性强的货币政策最优[3]。徐亚平(2024)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分析得出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4]。殷波(2024)引入投资的时机效应和资产价格波动,对一般最优利率政策模型进行扩展,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得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原因在于央行制定利率政策时忽略了投资的时机效应和资产价格波动,从而使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系统性的反应不足,导致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效果不佳[5]。范从来、赵永清(2024)通过 granger 因果检验表明自 1998 年以来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数量 m1 变动的决定性原因,货币政策丧失部分自主性,但 Vec 模型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