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欢迎下载《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情感态度1、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知识体系梳理】现代诗歌单元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戴望舒( 1905—— 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 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 年参加共青团。1928 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 《现代》 杂志的作者之一, 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 年赴香港, 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 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 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 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 ”“白话韵文 ”“国语的韵文 ”(钱玄同《〈尝试集〉序》 、胡适《谈新诗》 、康白情《新诗底我见》 )。1917 年 2 月,《新青年》2 卷 6 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 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